《登頂島峰(Island peak, 6189m)》
這趟尼泊爾之行終於進入到了重頭戲的部分-攀登島峰!其餘的聖母峰基地營(EBC)和Gokyo其實都只是順道一起走、同時適應高度而已。凌晨12點,其實我根本也不知道有沒有睡著,只記得在溫暖的睡袋裡翻來覆去,然後鬧鐘就響了。趕快把東西收好,要帶上的東西有乾糧、水、相機、雙重靴、冰爪和攀登吊帶。
昨天從海拔4317公尺的丁波切(Dingboche)爬了11.5公里,途經標高4737公尺的朱孔(Chukhung)吃午餐,來到了標高5074公尺的島峰基地營(Island Peak Base Camp)紮營。比較多的人是在朱孔住一個晚上以後,隔天走6.5公里到島峰基地營;而我因為山屋主人的安排,昨天直接從丁波切衝上島峰基地營,雖然在這之前已經有三次上到5000公尺以上的經驗(Gokyo Ri、丘拉山口[Cho La Pass]和聖母峰基地營[EBC]),高度適應不是問題,但體力儲備相對就少了些。
今天是從台灣出發的第14天,以健行徒步來說,今天是第12天。繞了大半圈Gokyo、Cho La Pass、EBC以後再來到島峰,高度適應應該還算不錯。
新換的Black Diamond頭燈,流明數有300,終於擺脫以前常常覺得晚上頭燈不夠亮的問題。
我們從基地營出發往東,途中又經過另一個營地,但這個營地的人似乎還沒有出動。其實摸黑的也看不出周遭有什麼景色,過了另一個營地再走一段路後,轉向北上山。一開始的路就跟Gokyo Ri一樣之字形上升,爬升了三百公尺左右路開始沒那麼好走,有時候高低差頗大,還不是那麼容易找立足點。
有時候有點滑,但不用上冰爪慢慢走還不成問題。
晚上的時候沒什麼好拍照的,頂多看看手機的GPS記錄
我好久沒搞這種午夜攻頂的活動了,完全沒辦法在這種時候保持清醒。氧氣濃度也不高,真的頗想睡的。風雪不斷,是那種可以把揹包整個變白的雪,嚮導的口中一直念著天氣不好,雖然是事實但就是不想一直聽到......
就這樣,在雪中走了四個多小時,雪時大時小,後來好像有曾經變得很小。凌晨五點多的時候,天開始變亮,此時...居然可以看到對面的山和雲!天氣有變好(開心^_^)
一開始我覺得我爬得很慢,但爬了三個多小時,也上升了600多公尺。(下面這張GPS記錄可能有跑掉一點,基地營的高度大約5074公尺,幾乎沒有下降,所以大概是上升了600多公尺來到海拔5690公尺)。其實有人紮營在海拔5600公尺左右的地方,一般稱作高營地(High Camp)。雖然可以大幅縮短攻頂日的路程,但要睡在這麼高的地方,高度適應是第一個問題,其次是水源取得有困難(5600公尺的地方還不是冰河區,沒有大量雪可以取用,附近也沒有任何的河流通過),再加上要揹重裝和水上來,所以現在在高營地紮營的人已經很少了。
日出前的景色,一開始還有點懶惰把單眼從揹包拿出來拍,先用GOPRO撐一下。
其實GOPRO這幾張在低光度的情況下表現的比我想像中好
左前方是我的嚮導,上山的時候我真的蠻想抱怨他的:別人的嚮導都是黏著他們的客人,有的甚至在這裡就結繩隊在走了;而我的嚮導不是走到我的很前面去睡覺(不誇張,他真的在睡),就是落後到後面去跟別人聊天。我完全不知道為什麼要請他來這裡(但島峰就是規定要請嚮導阿,不然聽說要交一筆很高額的保證金)。
日出後的景色影片(0:17),經過一個晚上大雪的忐忑,感謝老天最後給我一個晴朗的清晨
不放大看的話,GOPRO的表現還真的不差。(但放大來看,即使ISO只有100,顆粒仍然蠻大的)
進入冰河區的最後一段(7:39)。稜線步道太窄,旁邊又是峭壁,拉繩比較安全。嚮導看我拿登山杖又要拉繩很不順手,就直接把我的登山杖拿去了XD
冰河區的感覺就是不一樣,有超過95%以上的區域都是白雪覆蓋著的。
刃嶺(Arête)和冰斗(cirque)交錯的冰河地形。
GOPRO在這種高強度的活動真的還蠻好用的,有時候也不是不勤勞拿單眼出來,而是週遭環境或是時間不允許。
地面上基本上都是覆蓋厚厚的積雪,終於可以穿上雙重靴(double boots)和冰爪了(Crampons)。為什麼可以換上雙重靴很高興呢?因為這次我租借的雙重靴非常的笨重,個人估計一隻腳至少有5-6磅,換句話說一雙鞋放在背包裡,可能就佔了5公斤的重量。再加上冰爪的重量,真恨不得可以趕快拿出來穿在腳上......
其實我換裝的速度算快,所以有時間拍照。
冰河區的高度大概從海拔5845公尺開始,以路程長度來說,其實已經走了近四分之三,所以大部分的路程還是要「揹著」雙重靴走。
我的嚮導開始「比較」有function「一點點」,繩子把我綁著帶我走(但不是結繩隊,因為繩子他只是用手握著而已,覺得很不專業...)。
待會的路
攀登吊帶(harness)我是剛上山的時候就穿在身上,雙重靴和冰爪拿出來以後,整個大背包幾乎就全空了。我把登山杖和大背包放在旁邊,揹著小背包裡面裝水,然後出發!
冰河區第一段(5:53),被嚮導「牽著」走XD。我上次穿雙重靴已經是一年以前攀登阿根廷阿空加瓜山(Cerro Aconcagua,6962m)的事了,不知道是我現在腳下的這雙鞋特別重還是肌力衰退,總覺得走起來兩隻腳很重,不是很靈活。
不過不管腳下再怎麼重,我都還是很有心情拍照啦^_^
還好嚮導的朋友帶的另外兩個人走得慢,我們可以停下來等他們順便拍照。
我沒有爬過中高緯度地區的高山,至今爬過緯度最高的高山是阿空加瓜(南緯32度),要看到這種完全被冰河覆蓋的景象,海拔高度少說也要接近6000公尺。
其實我真的蠻氣的。嚮導的朋友和他帶的兩個人(下圖),從還沒進到冰河區就結繩隊,而且繩子是扣在嚮導攀登吊帶上的鉤環,反觀我的嚮導......(他的態度還可以,但就是專業感很差)
其實在這之前,我見過最漂亮的山岳冰河是在攀登波利維亞的瓦伊納波托西山(Huayna Potosí,6088m),不過今日來到島峰,又更新了我心目中的排行。
雖然每次看到他用手抓著繩子就覺得很不專業,不過他上冰河區以後完全沒換鞋子(短筒),只上了冰爪我也是蠻佩服他的。
喜馬拉雅山脈和其他山脈最與眾不同的地方就是:幾乎隨便指一座山都超過6000公尺。
冰河區第二段(7:09),中間通過一些小裂隙。島峰的攀登路線相對成熟(畢竟每天都有人在爬),該有繩子的地方其實都已經架設好,所以沒有冰斧也沒關係。
坡度稍為大一點的時候,就拉繩子上去。
通過小裂隙,沒辦法拍自己就拍別人吧。
無與倫比的美,今天真的再想睡都值得了!
最喜歡這種白裡透藍的顏色
冰河區第三段(4:41),第一次使用上升器(ascender/jumar)攀爬近90度的小冰壁。繩子都已經架好,不過可以看到繩子並不粗,而且在大量的登山客使用以後,上面其實都起滿了毛,對於他的強度我其實還蠻擔心的...
高度來到了海拔5910公尺,不知不覺已經早上7點40分了。
很喜歡這張,大斜坡的上面有什麼呢?
朋友注意到上面那張照片右上方的黑點,本來以為是人影或是入塵,沒想到把照片放大來看後居然是...登山杖一隻!其實這張照片想說的是:確實GOPRO、手機這些小感光原件的相機在登山活動上是很方便的,但要達到這種連我自己都很震撼的解析度,全輻機和一顆好鏡頭還是有他無可取代的地方。
他們很喘地爬了上來
遠處還有另外一支登山隊伍也要上來了
爬上了大斜坡,等在後面的就是......
島峰最著名的:鋁梯過裂隙!
深呼吸一口,環顧四周
冰河區第四段(2:29),嚮導示範鋁梯過裂隙。先把兩邊的鉤環扣上左右兩側的繩子做確保,然後一個人把兩邊的繩子拉起來做為(不太有支撐力的)扶手。過鋁梯的人,如果是站著的話,確認每一步都要踩在鋁梯梯樑的內側,冰爪的前爪則要跨過鋁梯前面的橫桿,這樣踩在鋁梯上會比較穩。如果起風的話,會建議跪在鋁梯上,用爬的過去(這樣重心低當然比較穩,但因為眼睛直視下方裂隙比較可怕)。不過不管怎樣,雖然這個裂隙不算真的很深,但摔下去一定也是非死即傷。因為不可能眼睛閉起來走過去,旁邊也沒有其他替代道路,所以有嚴重懼高症的人其實可以考慮跳過攀登島峰(除非你很專業要垂降再上升)。
這個裂隙比我想像中的還要長,而且據說還在變寬。嚮導先示範過裂隙。這個鋁梯是由很多個梯子綁在一起的,雖然我個人覺得還算穩,不過踩在上面還是會上下晃動的。
冰河區第五段(2:13),換我過鋁梯了。一開始不熟踩得不是很正確,不過踩了幾步以後就上手了。超美不解釋,在等人的時候有很多時間可以好好拍照。
過裂隙以後是個小斜坡,嚮導叫我鉤環扣在繩子上先上去。
爬上來以後,看看另外一隊人馬過裂隙。遠遠拍更好看。雖然我只揹了14-24mm的廣角鏡上來,不過D850的高畫素可以彌補裁切後的畫素。
過了鋁梯和小斜坡後,是一段坡度稍緩的大冰原
也許是海拔高度的關係,這段看似平緩的「微上坡」其實走起來也是會喘(我開始有那麼一點點爬阿空加瓜攻頂那天的感覺了)。
不管怎麼樣,這段緩坡是「最後的喘息空間」!
在緩坡的盡頭,坐下來休息,欣賞這片美麗的大冰原。
此時的海拔高度是5965公尺,距離島峰峰頂還有約200公尺的上升。
另外一隊也全數通過鋁梯,朝著我們走過來了。
接著就是傳說中把人體力榨乾的:200公尺垂直大峭壁!幾乎所有人都把攻頂包直接丟在這裡了(我還揹著背包和大相機像個笨蛋?)。
這裡的景色太美了,忍不住再拍一張(其實是心裡抗拒著前面的大峭壁,想再多休息一下XD)
冰河區第六段(8:52),一開始的坡度還稍微緩一點,可以作為熱身(早就已經熱到爆了XD)。GOPRO畢竟很廣角,拍起來的坡度沒有那麼陡,但其實這個坡度用上升器輔助會好走許多(另一個嚮導倒是直接走上去)。
冰河區第七段(6:38),才爬一段就渴到要喝水,還好我有把背包揹上來。我不得不承認昨天沒睡好,今天明顯感受到體力很差。
冰河區第八段(0:15),休息的時候還是一樣週遭的美景。對我來說,美景是爬山最大的回饋,攻頂的成就感反而是其次。
我一直覺得以我緩慢的上升速度,應該會被後面這隊整隊超越。不過沒想到他們比我還慢.......
倒是嚮導他朋友帶的這對夫妻,明明一開始走得又慢又喘,到了垂直大峭壁以後居然讓我完全追不上,令我非常訝異。是也沒有酸葡萄心理(我們今天可是好夥伴),不過後來根據在天波切(Tengboche)遇到台灣阿姨的說法,很多嚮導會在上面助他們的客人「一臂之力」(換句話說就是把他們拉上去了),合理推論這隊夫妻的嚮導可能有幫助他們。至於我的嚮導,他always是在我的下面,所以不可能發生他把我拉上去的這種事情XD。不過在這點我倒是蠻感謝我的嚮導,畢竟如果被幫了一把,總是會有一點成就感的喪失,再慢都想要自己爬上去。
冰河區第九段(8:52),除了不斷上升以外,還要跟下山的人「會車」。這裡就真的都是近乎90度的垂直上升,全程都要使用上升器。這和昨天在土質斜坡練習用上升器是完全不一樣的感受和強度,除了坡度是兩倍以外,腳上穿著的不是登山鞋,而是笨重的雙重靴和冰爪。雖然我也有一些冰攀的經驗,也操作過用冰爪踢冰上升,但或許是經驗沒有很夠,常常找不到合適的踩點,冰爪也常常咬不進冰壁中,變得經常有8成以上支撐都落在右手上的情況發生。而我本身就是個下肢肌肉遠遠發達過上肢的人,這200公尺的上升真讓我感受到上肢前所未有的挑戰。
這張足以說明在我心目中,島峰超越瓦伊納波托西的理由。
尚未登頂已有此等美景,登頂後的景色難以想像。其實更後面還有其他隊伍也要上來,看來我還算早的嘛~(畢竟我們可是一點半就出發了...)
上了200公尺垂直大峭壁以後,島峰就在右手邊,已經可以看到峰頂了!
山上就是這樣,一個雲霧飄來,常常會讓人焦慮天氣是否變壞。
最後一段路雖然沒有200公尺垂直大峭壁那麼陡,但也不是省油的燈,而且旁邊大斜坡滑下去也不是開玩笑的。
冰河區第十一段(4:33),島峰就在前方,但我的速度真的快不起來...我不是那種看到最後一段路就會突然體力全滿可以往前衝的那型,只要我知道可以攻頂了,我也不在乎速度,舒舒服服地上去比較重要XD。
島峰(island peak),尼泊爾官方的名稱其實是伊姆札峰(Imja Tse),不過很多人可能根本不知道後者這個名稱。
島峰之所以叫作島峰,是英國登山家艾瑞克·希普頓(Eric Shipton's)在1951年在喜馬拉雅山區登山時所命名的,理由是因為從丁波切(Dingboche)看過去(向東),島峰就像是冰海中的一座島嶼。下面這張是兩天前在丁波切拍的,正中間那座就是島峰,沒想到我現在正站在那個尖點上面。
拉遠再拍一張,右下方是丁波切,正中間的雪山就是島峰,跟周圍的山比起來,他的高度真的不顯眼,而照片最左邊的山峰就是鼎鼎大名的洛子峰(Lhotse),標高8516公尺,是世界第四高峰。而事實上,島峰是洛子峰向南延伸出的一條山脊,從這張照片上也可以看出他們的連續性。
果然,山頂上的風景更加壯闊。可以看到基地營附近的伊姆札湖(Imja Tsho/Imja Lake),是一座冰河湖。
北邊是洛子峰,頂峰被雲霧蓋住了有點可惜。聖母峰理輪上應該就在洛子峰的正後方,可惜看不見。
廣角鏡再怎樣都沒有全景廣XD
每次登頂以後都會有點手忙腳亂,畢竟能待在上面的時間不會太久,所以拍照就採用以量致勝的策略,先用各種器材多拍多錄一些回去再慢慢挑...
其實我到山頂了還是穿著羽絨衣加上GORETEX,有時候真的蠻熱的
BTW:最左邊那座看起來好像冒煙的山就是阿瑪達布拉姆峰(Ama Dablam),標高6856公尺,是從丁波切看上去最醒目的一座山。
國旗都揹上來了,一定要拿出來拍幾張的啊。
我再度流下眼淚,這登頂島峰的過程一點也不輸給阿空加瓜。3.97公里的路程走了9個小時,上升幅度達1296公尺(扣掉GPS的誤差,應該是1100多公尺)。而以技術性來說,島峰更是遠勝阿空加瓜,實在有點難以理解為什麼島峰「*之前」被列在trekking peak 。
*註:所謂trekking peak,其實是一個不適切的用法。最早在喜馬拉雅山區被使用,尤其是尼泊爾登山協會(Nepal Mountaineering Association,簡稱NMA)用來稱呼該協會被尼泊爾政府授權發放登山許可的那33座山峰(現為27座,包括島峰和梅勒峰)。NMA是一個尼泊爾非政府非營利組織,該協會有一項重要的業務就是發放尼泊爾27座山峰的登山許可(光是登山許可費用就占該組織的收入95%),而NMA早期稱這27座山峰為trekking peak,所以廣被登山旅行社使用。
Trekking peak通常被解讀成「不需要」或是「僅需要一些」攀登技術的山峰,不過事實上這27座山峰「全部都需要攀登技術」,所以NMA現在已經把trekking peak拿掉,將這27座山峰分為兩大類:
- Group "A" NMA Expedition Peaks:高度都介在6000-6500公尺之間,包括著名的喬拉傑峰(Mt. Cholatse)
- Group "B" NMA Climbing Peaks:高度介在5800-6600公尺之間,包括島峰和梅勒峰(Mera peak)都歸在這類。相對難度比Group A低一些,但仍需要基本攀岩攀冰的知識技能。
※大家比較熟悉的是尼泊爾徒步旅行社協會(Trekking Agencies' Association of Nepal,簡稱TAAN),也就是大家去尼泊爾徒步健行申請的徒步遊客管理系統(Trekers'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簡稱TIMS)通行證的組織。該組織網站上仍然用Trekking peak來描述NMA的27座山峰。
※附上連結:NMA的27座山峰清單
※附上連結:TAAN的版本
不管怎麼樣,trekking peak也好,climbing peak也好,攀登島峰的難度是遠高過上EBC的,還是要有一些攀登經驗以及體能再來會比較好。
攻頂後環視一圈(0:23),實在是沒有時間好好認每一個山頭。
標記一張島峰周圍的高峰,綠色的線是島峰的攀登路線
朝著北方再仰望一次,眾神的居住地。
即使島峰攀登很貴,即使嚮導真的很鳥,但此等美景,還是值了!
馬卡魯峰壟罩在雲霧中XD
我的不負責任嚮導,心情好還是跟他拍一張。14-24mm鏡頭雖然重,但超廣角還是很好自拍的。
再次望向雲霧壟罩的馬卡魯峰...
每張亂拍的照片都可以當明信片啊!
不過這個嚮導至少讓我拍照拍爽了才下山(雖然他有不時提醒我該下山了),不然像爬瓦伊納波托西山和吉力馬扎羅的嚮導那樣(還沒日出,照片都還沒拍到就要下山),我真的會瘋掉!
面對現實,準備下山!
跟登頂阿空加瓜後以後有一樣的感覺:好想在上面睡一晚再下去噢(當然是不可能的)。
其他隊伍的人也要準備攻頂了。
最不想面對的還是這個200公尺垂直大峭壁...
下山的時候其實我比較擔心,因為疲憊程度高,此時嚮導的角色就很重要了。原本用上升器的地方就要用8字扣環下降,嚮導能夠快速在繩索間打結,確實在下降過程中節省了很多時間(有時候我真的很累,換繩的時候乾脆就停下來休息讓嚮導幫我換)。
下降的時候要調整速度還要同時回頭找踩點,一點都沒有比較輕鬆,甚至還會喘。有時候沒看好踩點,還會不小心踩太大步,看來這方面的技術還得再練練。
我下山的速度真的蠻慢的,花了一個小時才下降到垂直峭壁的起點。
接下來稍微比較輕鬆一點,又可以開始拍照了(雖然我真的蠻想睡覺的)
今天真的蠻幸運的,時間已經到了正午時刻,天氣居然還這麼好!
真的忍不住又開始一直拍......
回到鋁梯過裂隙,因為風變大了,這次我和嚮導都用跪姿爬過去。扼腕的是:GOPRO這段沒有錄進去!沒有錄到往下看的那種感覺好可惜...
天氣好到,其實這些照片我都是邊走邊隨手按下的,居然都還不錯。
純淨到一個難以形容的潔白
下山之路(6:52),認真覺得這段路比上山的時候更漂亮,索性把GOPRO最後的電錄完。
我們回到冰河區的起點,把雙重靴和冰爪卸下、把午餐吃一吃,然後起程下山。原本以為午後天氣開始變差...
沒想到走下來的時候天氣居然又變得特好!
我雖然走到很累,走得很慢(很明顯感覺出比平常慢很多),有時候甚至怕一個恍神會滑倒,不過看到這個天氣,真的覺得自己人品還不錯^_^
上山的時候這些都是摸黑再走,只覺得有的地方要爬岩石有一點吃力,現在下山總算可以看清楚上來時走的路了。
有印象上山時也經過過這段要手腳並用的上坡
嚮導最後可能真的受不了我的龜速,在最後兩百公尺左右要求先下去(名義上是先去煮茶和熱湯給我喝,實際上...不得而知囉)。不過,我也因此賺得機會慢慢走、拍照,沒人打擾。
伊姆札湖(Imja Tsho/Imja Lake)離我越來越近,意味著基地營也離我越來越近。
南面的山在雲霧中若隱若顯,吃了我不少記憶卡空間。
下山前最後環視(0:13),天氣太好,不錄影實在對不起這個美景。
終於下到伊姆札湖的高度,右轉(西)走一段路就會到基地營了。
從基地營是看不到伊姆札湖的,因為中間隔著一個小山丘,凌晨摸黑的時候也看不到,所以這是我第一次近距離看她,真的很美。
伊姆札湖(Imja Tsho/Imja Lake)
往西走,先經過早上有經過的另一個營地
我們後面的隊伍應該多半是紮營在這裡,現在還蠻冷清的
下午4點10分左右,我回到了島峰基地營。
下山花了我近5個半小時,這個速度肯定是很慢的。一方面想睡覺走很慢(其實我下山本來就慢),另一方面下午的天氣真的太好,停留很多次拍照、欣賞風景。
還好一回來就有東西可以吃,不然真的好餓!
本來我喝了一杯熱巧克力以後,打算進帳篷瞇一下,然後收東西走到朱孔(Chukhung)過夜,這樣明天可以少走一點路(其實最初的打算是下山以後直接走到丁波切,但真的太晚)。不過因為覺得真的有一點累,再加上其實睡帳篷跟睡山屋對我來說其實不會差太多(睡袋夠暖就好),乾脆今天對自己好一點,就在基地營住下了。
我的嚮導回到營地以後人好像突然變好了一樣,主動送了晚餐到我的帳篷裡面(照理說下山以後要離開基地營,不過我卻住下了),還殷切的問候,讓我覺得有點不適應。後來我到炊事帳裝水的時候,其他嚮導一直提醒我說我的嚮導對我很好,要記得多給他一點小費。這個轉變讓我瞬間有了答案......
以往,這種表現的嚮導,我大概一毛小費都不會給的。況且,我可是花了好幾百塊美金來爬島峰,這種素質的嚮導跟這種品質的裝備實在是不合格。但因為在基地營多住了一晚,我只好給了2000盧比(約600TWD)的小費,就當作是住宿費、餐費和飲水費好了......
晚飯後,我包在溫暖的睡袋裡面,回想著今天的一切:繼阿空加瓜後,我再一次感受到那種被榨乾的感覺,也有那麼一點用到意志力在爬。我真的有點低估了島峰,不過也因此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回去以後更知道需要加強哪方面。我在帳篷裡用手機一字一句地寫下了今天的日記,然後滿足的閉上眼睛,進入夢鄉。
以下是旅行當天的即時日記:
Day14 重返六千米:島峰(6189m)
凌晨12點,其實我根本也不知道有沒有睡著,只記得在溫暖的睡袋裡翻來覆去,然後鬧鐘就響了。趕快把東西收好,要帶上的東西有相機、雙重靴、冰爪和攀登吊帶。
吃了一碗粥、喝了杯熱巧克力,準備出發。外頭下著大雪,只好一開始就上全套裝備,期待早上的天氣能夠變得跟往常一樣晴朗。
我們從基地營出發往東,途中又經過另一個營地,但這個營地的人似乎還沒有出動。其實摸黑的也看不出周遭有什麼景色,過了另一個營地再走一段路後,轉向北上山。一開始的路就跟Gokyo Ri一樣之字形上升,爬升了三百公尺左右路開始沒那麼好走,有時候高低差頗大,還不是那麼容易找立足點。
我好久沒搞這種午夜攻頂的活動了,完全沒辦法在這種時候保持清醒。氧氣濃度也不高,真的頗想睡的。風雪不斷,嚮導的口中一直念著天氣不好,雖然是事實但就是不想一直聽到。
背上的雙重靴比我想像的還要重,原本我以為很快就能換上(就不用揹了),誰知道一直到日出了都還在淺積雪的步道。天剛微微亮,除了看清楚腳邊驚悚的大雪坡以外,遠處的雪山也在雲霧中若隱若現。
我的嚮導在前半段幾乎不太理我,有時候我甚至不知道他跑去哪裡了,只能看到他的頭燈在前方閃來閃去。有時候他會叫我坐下來休息幾分鐘,然後他就睡著了⋯⋯
早上7點左右,我們進入了冰河區,海拔5845公尺,終於可以換上雙重靴減輕重量了。不知道是太久沒穿還是鞋子本身的問題,我總覺得腳下這雙鞋非常地笨重。
雖然變成了輕裝,但感覺好像沒有輕鬆到哪裡去。我也搞不清楚是空氣稀薄的關係還是我真的很想睡覺,抑或是少了登山杖,走起來頗為吃力。周圍盡是裂隙和冰柱,忘卻身體上的疲勞簡直是我這輩子看過最美麗的高山景色。
島峰的攀登內容比我想像的「豐富」太多了,之前爬個瓦伊納波托西覺得垂直攀一條繩子就很了不起了。先是抓住繩子經過了幾個冰雪稜線,稍微踩偏一點就會陷下去。然後沿著冰壁拉繩下降,接著要用上升器在垂直的冰壁上升,上去以後就是島峰最著名的鋁梯過大裂隙。這個裂隙比我想像中的還要寬,真的就像聖母峰電影裡面一樣一邊的人拉著兩條繩子,然後兩邊都扣上確保後,人抓住兩側的繩子走過鋁梯。去程的時候我是站著走過去的,回程時風比較大嚮導叫我跪著爬過去,眼前就是大裂隙,有懼高症的人肯定是沒辦法過去的。
過了大裂隙以後是一片冰原上坡,盡頭就是傳說中的垂直大冰壁。這裡的海拔高度大約5900多公尺,島峰幾乎就在正上方,有200公尺的高低差。就是這裡,把我的體力、精力和肌力全部榨乾。我仰望著上面的人,天哪!這跟昨天在基地營的沙土斜坡練習上升器完全不一樣啊⋯⋯一來這裡的坡度是沒什麼好說的90度,二來腳下踢的是硬冰而非軟土,三來這個山壁有200公尺的上升,而且很多地方是無法踩實的,換句話說常常雙手(尤其是持上升器的右手)要承擔身體大部分的重量。
用來支撐的繩子其實沒有很粗,而且在大家瘋狂使用上升器以後都起了不少毛。在沒有辦法做雙重確保的情況下,大家其實也只能相信它。因為腳常常踩不到穩固的支點,我的右手真的有點吃不消。再加上海拔高度高,我常常拚了老命一口氣踩了四步上去然後吊在半空中喘個幾十秒。結論:除非你是攀岩好手,不然上肢肌肉練強一點再來爬島峰吧。
爬到了大岩壁的頂端幾乎要把我榨乾了,但島峰還在我的斜前方。我還要再跟上升器奮鬥一陣子。好在,雖然我的速度慢,經歷昨夜一整夜的下雪,今天島峰的天氣好的沒話說,即使雲霧聚集了,過一陣子也會散去。終於,在早上的10點半,我拉了最後一下上升器,站上了島峰(Island Peak),標高6189公尺,我人生的第二高峰。
島峰在周圍的群山當中雖然並不醒目,但頂點上360度的群山環抱和腳下的稜線景色我敢說在我印象當中找不到能夠與之匹敵的了。
是的,我再度流下眼淚,這登頂島峰的過程一點也不輸給阿空加瓜。3.97公里的路程走了9個小時,上升幅度達1296公尺。而以技術性來說,島峰更是遠勝阿空加瓜,實在有點難以理解為什麼尼泊爾政府把島峰列在trekking peak 。
下山的時候其實我比較擔心,因為疲憊程度高,此時嚮導的角色就很重要了。原本用上升器的地方就要用8字扣環下降,嚮導能夠快速在繩索間打結,確實在下降過程中節省了很多時間。下降的時候要調整速度還要同時回頭找踩點一點都沒有比較輕鬆,甚至還會喘,看來這方面的技術還得再練練。
我幾乎是處在一個很想睡覺的狀態,但嚮導又不斷地在催促我。跟其他人比起來,我下山的速度是真的很慢,嚮導最後可能受不了,在最後兩百公尺左右要求先下去。我也因此賺得機會慢慢走、拍照,沒人打擾(難得有下午天氣還很好的)。
第四次挑戰六千公尺的山峰,在山神的成全之下成功登頂。島峰在台灣人的眼中並不是一座陌生的山峰,但我確實是有一點點低估他了。事實上那個最有名的鋁梯過冰隙,其實是最輕鬆的橋段,200公尺垂直大冰壁反而是最有可能讓我放棄的部分。
總而言之,爬島峰其實才是我這趟來尼泊爾最重要的目的。一開始在梅勒峰(Mera Peak)和島峰之間猶豫,前者是尼泊爾最高的trekking peak,後者則是尼泊爾最熱門的trekking peak。最後因為島峰難度比較高,比較有挑戰性所以選擇了他,還可以順便走EBC和Gokyo。出發前其實我也做了不少準備,但就是沒加強到上肢肌肉這部分,也是讓我爬得這麼辛苦的原因。
晚安,島峰!
晚上7:15于島峰基地營
後記:在天波切的時候跟一個台灣阿姨聊天,才知道原來很多嚮導在200公尺垂直攀升的時候會助他的顧客「一臂之力」(就是直接把人拉上去啦),會不會是因為這樣所以爬上島峰的人才會比較多?不然我真覺得如果我再弱一點應該就爬不上去了XD。但我還得感謝我的嚮導全程放手讓我自己爬上去呢~
後記二:台灣阿姨跟我說,如果再付個50美金,就可以請挑夫幫忙把裝備扛上去。難怪從朱孔開始,一路上我看到好多人連個背包都沒有揹⋯⋯
GPS軌跡記錄:
島峰基地營(5074m)-島峰(6189m):3.97公里,步行9小時7分鐘。上升1296公尺,下降41公尺。
島峰-島峰基地營:3.84公里,步行5小時29分鐘。上升55公尺,下降1125公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