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299 世界文化遺產屠宰場

按我留言
《弗賴本托斯-盎格魯肉類包裝廠遺址》
        前一天因為Hostel過了12點以後不能讓我繼續逗留,於是我搭計程車到巴士站,等著「凌晨兩點」往弗賴本托斯(Fray Bentos)。雖然說是夜車,但其實也才四個半小時而已,好在座椅可以躺下近160度,六點半抵達的時候不至於太累。

        至於為什麼要這麼拚來到這個以前連聽都沒聽過的小城市?原來就在緊鄰弗賴本托斯旁,有一個盎格魯區(Barrio Anglo),這是烏拉圭在2015年剛申請通過世界文化遺產的「工廠遺址」,是世界上極為少數以工廠遺址申請世界文化遺產成功的案例。



        從弗賴本托斯的巴士總站往西北邊走約莫12個街區來到了烏拉圭河(Río Uruguay)畔,對岸就是阿根廷。現在是雨季,水位比較高,原本河畔的烤肉區整個都淹沒在河水中。沿著烏拉圭河畔往西走,過了一條支流月桂樹溪(Arroyo Laureles)後就到了盎格魯區。

        1865年,德國肉品公司Liebig率先開拓了南美版圖,工廠地址就選擇烏拉圭河畔的弗賴本托斯旁。當時的弗賴本托斯才剛建城兩年,是一個相當新的市鎮。Liebig的進駐,很快地成為烏拉圭最重要的產業。當時的肉品保存還是使用鹽來醃漬,直到1920年代,英商盎格魯(El Anglo)收購了Liebig的產業後,興建了一座5層樓高,可以存放18000公噸肉品的巨大冷凍庫,才開始使用冷凍技術保存肉品。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這間工廠產出的肉品供應了英德雙方壕溝裡士兵的蛋白質來源。

        導覽員Nicolas帶著我和一個巴西人和德國人參觀。我們從機房開始,當時引進全烏拉圭第一台發電機提供生產時所需的電力,也因此,弗賴本托斯成為全烏拉圭第一個使用電燈的城市。當時沒有良好的絕緣材料,所以機房的地板和電路板之間都是用豪華的大理石鋪設的。發電機的能源來自煤炭,但這煤炭不是來自南美洲本地,而是千里迢迢從英國海運過來的。這是一個很聰明的策略,為了平衡來往船隻的載運量,英國人選擇出口煤炭到南美洲,然後進口肉類製品回歐陸,這樣來回都不會有空船。而德國船則是將鋼板運到這裡,因為需要平衡的進口量太大,所以過剩的鋼板乾脆就拿來鋪設室內甚至是室外的地板,從現在的角度看來,是相當高級的地板材料。

        接著我們來到一個廠房。當時公司希望所有的東西都有工廠自己生產,於是從芝加哥進口製造罐頭容器的機器,訓練工人操作,甚至還進口了一台巨大的印刷機,連商標的印製都要自己來。

        在二次大戰期間,戰爭使得對肉類製品的需求達到了高峰,當時的工廠雇用了4000名來自世界各地的工人(許多人是為了逃避戰爭,才來做這辛苦的工作),以天文數字般最高一日內可以宰殺2000頭牲畜的速率為士兵們提供蛋白質。屠宰場建築物相當的大,牛隻在被宰殺前的一段時間內不能進食。工廠內有讓牛隻淋浴,然後一路通往二樓屠宰場的通道。通道連接三個閘門,也就是說同一時間可以同時宰殺三頭牛。拿著超巨大鐵鎚的劊子手都是訓練有素的,他們只有一次機會,必須要一鎚擊昏牛隻,不然如果牛隻在掙扎,肌肉收縮抽搐的話,肉的品質就會大幅下降。屠宰場的工作環境是最差的,也是雇主用最高薪雇用屠夫的地方,因為屠夫們必須要在充滿血腥味又血流成河的地方工作。屠夫的分工很細緻,每個人都專精於牛隻的特定部位,從宰殺一頭牛到完全肢解僅需要25分鐘,而且通常在夜裡工作,因為低溫產出的肉質會比較好。脂肪可以拿來做肥皂,牛皮可以拿來做皮革,牛血和牛腸可以拿來做血腸,而骨頭、內臟則可以做為肥料,整個工廠生產超過150種商品。當時有一句話:「整頭牛的所有部位都被用得淋漓盡致,除了他的叫聲以外」。

        而這間工廠最出名的產品就是所謂的精製牛肉塊(Beef cube),有一間廠房專門在製作這項產品。牛肉被放進熱水裡久煮,然後生產線將這鍋「高湯」引到過濾器去除骨頭等雜質。過濾後的高湯注入蒸發器,將水分脫去。脫去部分水分的高湯是膠裝的,而脫去大部分水分的高湯則變成所謂的精製牛肉塊。這個過程可以將32公斤的牛肉製成1公斤的精製牛肉塊。
最後我們去參觀了五層樓的巨大冷凍庫,世界上大概極少能看到這麼大規模的冷凍設備(也不需要)。在這裡工作的工人要忍受低溫環境還有有毒氣體,因為當時用來降溫的化學物質是氨氣,工人每工作15分鐘就得到外頭透氣20分鐘。根據統計,在這裡工作的工人通常是來自北方。

        如果沒有導覽的話,在這巨大的工廠遺址真的會有霧裡看花的感覺。但也許是因為太冷門的關係,網路上的資訊實在有夠少,我很幸運的逮到早上10點的導覽(而且不知道為什麼他沒有跟我收費),讓我能夠了解這整個工廠當時是如何運作的,是個非常非常值得遊覽的地方,也絕對稱得上是名副其實的世界文化遺產。

        不過繞道來這裡的代價可不小:因為時間有限,弗賴本托斯本身沒有青年旅館,住宿普遍昂貴,所以選擇搭夜車來。再來,參觀完以後,雖然很幸運地搭上巴西和德國人的便車回到了巴士站(早上我走過去的時候花了1小時),但今天已經沒有車到阿根廷的邊界了,要北上到另一個邊界的車是傍晚的,看來今天要回到阿根廷有很大的難度。我搭上巴士回到東邊45公里外比較大的城市Mercedes,然後揹著所有行李走了1.5公里到2號公路試圖搭便車到邊界。但我苦苦攔了兩個多小時、吃了無數大卡車經過所捲起的風沙,卻沒有半台車願意停下。我沮喪地又走了1.5公里回巴士站,搭上傍晚的車前往北邊的邊境城市Salto 。抵達的時候已經晚上10點多,下一班前往阿根廷的巴士是隔天早上7點15分,附近沒有旅館,搭計程車來回加上昂貴單人房的花費不是很值得。於是,今晚睡巴士站!

蒙特維多(Montevideo)的hostel沒辦法讓我待到巴士的時間,所以我午夜12點就必須搭著計程車離開旅館,來到蒙特維多的巴士站。
 等了兩個小時,終於可以上車睡覺了
 今天要前往首都蒙特維多西北邊的弗賴本托斯(Fray Bentos),車程其實只有309公里左右而已,以夜車來說算是短了些。
不過這巴士的座位還蠻好躺的,算是不錯的夜車。4個半小時後,清晨六點,我抵達弗賴本托斯(Fray Bentos)。
不意外地,遊客中心還沒開
 天氣陰陰的
 從地圖上來看:白色陰影的部分是烏拉圭的國土,北邊跟巴西接攘,西邊則以烏拉圭河(Río Uruguay)和阿根廷遙遙相望。布宜諾斯艾利斯(Buenos Aires)一般說是位在拉布拉他河(Río de la Plata)的南岸,實際上所謂的拉布拉他河是由:

  1. 巴拉那河(Río Paraná):源自巴西高原,經過伊瓜蘇一路往南流,最後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出海,是南美洲第二長河(第一長是亞馬遜河)
  2. 烏拉圭河(Río Uruguay):源自巴西南部,為巴西與阿根廷,以及阿根廷與烏拉圭的天然國界,向南流與巴拉那河匯集後出海
拉布拉他河是由上面這兩條河流在布宜諾斯艾利斯附近會流形成的河口灣,像是喇叭狀一樣的放大進入大西洋。弗賴本托斯則是位在烏拉圭河下游的東岸。
弗賴本托斯是個安靜的小城鎮
 還蠻愜意舒適的一個地方




街頭塗鴉上寫著"Todos los seres humanos nacen libres e iguales en dignidad y derechos",這是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的第一條:人人生而自由,在尊嚴和權利上一律平等。他們赋有理性和良心。



 快要離開烏拉圭了,趕快找個郵局把明信片給寄了
 明信片郵資是60烏拉圭披索(65TWD),不便宜,但比阿根廷那近乎搶錢的郵資比起來親民多了...
郵筒分三個,除了國內(Local)和國外(Exterior)以外,還有一個寄到首都Montevideo的郵筒
 寄完明信片以後,沒有罣礙了,可以優閒的散步


 來到弗賴本托斯有一種很重的淒涼感,景色是一個,再來可能就是先前都去一些壯麗壯闊的大山大城,突然來到了這麼一個有點偏僻的地方,有一種落差感(可能再加上想念起我被偷的D800E)。
 往河的方向走去

弗賴本托斯不大,從巴士站走沒多久就可以到烏拉圭河畔
 咦...怎麼有種淹水的感覺?

看起來烏拉圭河的水位隨著乾雨季有蠻大的變化,河面上可以看到一些像是野餐的石桌椅,在乾季的時候,應該是可以去野餐的。
 我繼續沿著烏拉圭河往西走,但我到底來這個城鎮要幹嘛呢?
我的目的地其實是弗賴本托斯西邊的一個區塊,叫作盎格魯區(Barrio Anglo),這也是我無論如何一定要來一趟弗賴本托斯的唯一理由。弗賴本托斯文化工業景區(Fray Bentos Cultural-Industrial Landscap)是烏拉圭在2015年剛申請通過世界文化遺產的「工廠遺址」,是世界上極為少數以工廠遺址申請世界文化遺產成功的案例,而這個世界文化遺產的位置就在盎格魯區。



 隱約可以看到對岸的阿根廷
 沿著烏拉圭河畔往西走,過了這條支流月桂樹溪(Arroyo Laureles)後就到是盎格魯區。
 不管是用Maps.me導航還是看著指標走,其實都不難


 進到園區之前,會先看到圓環上的一個造型古怪的紀念碑
根據文化資產局對弗賴本托斯文化工業景觀的描述:此工業園區位於弗賴本托斯鎮以西,突出於烏拉圭河的陸地上,是繼一家成立於1859年的肉品工廠發展之後所建立的。此遺址展示肉類採購、加工、包裝和配送的完整過程。園區包括李比希肉類萃取公司(Liebig Extract of Meat Company),該公司自1865年提取肉類抽出物和鹹牛肉至歐洲市場,以及自1924年起出口冷凍肉品的盎格魯肉類包裝廠(Anglo Meat Packing Plant),此遺址藉由該處的工業和住宅的建築物以及社會機構,展現肉類生產的完整過程。
上面寫著Compagnie Liebig,就是李比希肉類萃取公司,看起來好像是東南亞佛教的遺址



 走進去瞧瞧

其實沒有人導覽的話,真的也看不出來這些是什麼建築



 至少我看得出來這是工廠....(畢竟我還有眼睛)

穿過一間間的廠房

 往窗戶裡頭瞄一下

這鋪設鐵片的地板用意是?
 最後,我找到了工業革命博物館(Museo de la Revolucion Industrial)
原本的辦公室一樓被改建成博物館。在博物館裡面,導覽員Nicolas帶著我與一個巴西人和德國人參觀。
 1865年,德國肉品公司Liebig率先開拓了南美版圖,工廠地址就選擇烏拉圭河畔的弗賴本托斯旁。當時的弗賴本托斯才剛建城兩年,是一個相當新的市鎮。Liebig的進駐,很快地成為烏拉圭最重要的產業,也讓弗賴本托斯蓬蓬發展。

 發電廠機房
 發電廠的「高級」地板,用的也是大理石來絕緣
 發電廠機房
發電機的儀表和電路板,用的都是大理石來絕緣,以現在的角度來看,算是非常「昂貴」的材料



 Nicolas解答了我剛剛心中的疑惑:為什麼戶外的地面上常常有用這種厚重的鐵板鋪成的地板?
由於要平衡來往貨櫃的載貨,德國船隻出口鋼鐵到烏拉圭,進口肉品回德國。過剩的鋼鐵就只好拿來鋪地板,是非常昂貴的建材。
這是一台巨大的印刷機,為了要打造完整的生產線,自己的商標自己印!
 雖然是超過50年前的時代,那時的商標已經彩色化了
 從芝加哥進口的製造罐頭容器的機器,從生產到包裝,全部自己完成
 在罐頭製造機器廠房工作的人,後面可以看到一些小朋友。工廠的老闆在弗賴本托斯建立的一所小學,待學童長大後就可以投入工廠工作。而在他們年紀還小的時候,可以幫忙做一些貼商標、傳遞等較輕鬆的工作
 再來我們來到製造精製牛肉塊的廠房


 UTEC是烏拉圭科技大學(Universidad Tecnológica del Uruguay)的簡稱。Nicolas說,在烏拉圭,要到首都去上大學是一件辛苦的事情,除了車程遠以外,生活費也相對昂貴。烏拉圭政府因此在幾個首都以外的省分設立烏拉圭科技大學,讓家庭不用負擔太大的費用讓孩子去念大學。而UTEC的其中一個分部就在這裡!
 製造精製牛肉塊的第一步:用牛肉和滾水熬煮高湯

 製造精製牛肉塊的第二步:雜質過濾器

 製造精製牛肉塊的第三步:蒸發器去除水分

  製造精製牛肉塊的第三步:蒸發器去除水分(從下層看)
整個萃取製作精製牛肉塊的過程,只有西文版的說明
這個和肉品工廠無關。有一間廠房被古董車收藏家租下,裡面停放了許多有趣的古董車,當地人在舉辦婚禮或是儀式的時候,可以租借古董車XD

 好小的車子,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能開

 接著我們來到屠宰場的建築
 屠夫就是在這裡宰牛的。牛隻在被宰殺前的一段時間內不能進食。工廠內有讓牛隻淋浴的地方(下面會參觀),然後一路通往二樓屠宰場的通道。通道連接三個閘門(下圖),也就是說同一時間可以同時宰殺三頭牛。拿著超巨大鐵鎚的劊子手都是訓練有素的,他們只有一次機會,必須要一鎚擊昏牛隻,不然如果牛隻在掙扎,肌肉收縮抽搐的話,肉的品質就會大幅下降。
 巨大的屠宰場,牛隻在這裡,從宰殺到完全肢解僅需25分鐘。這裡的工作環境是最差的,也是雇主用最高薪雇用屠夫的地方,因為屠夫們必須要在充滿血腥味又血流成河的地方工作。他們的分工很細緻,每個屠夫都專精於牛隻的特定部位,從宰殺一頭牛到完全肢解僅需要25分鐘,而且通常在夜裡工作,因為低溫產出的肉質會比較好。脂肪可以拿來做肥皂,牛皮可以拿來做皮革,牛血和牛腸可以拿來做血腸,而骨頭、內臟則可以做為肥料,整個工廠生產超過150種商品。當時有一句話:「整頭牛的所有部位都被用得淋漓盡致,除了他的叫聲以外」。
 在二次大戰期間,戰爭使得對肉類製品的需求達到了高峰,當時的工廠雇用了4000名來自世界各地的工人(許多人是為了逃避戰爭,才來做這辛苦的工作),以天文數字般最高一日內可以宰殺2000頭牲畜的速率為士兵們提供蛋白質。

牛隻肢解好以後,最重要的就是保存。為了要提供足夠的儲藏量,興建了這座五層樓的巨大冷凍庫(下圖左)。



 穿過了一條很長的走道通往冷凍庫



世界上大概極少能看到這麼大規模的冷凍設備(也不需要)。在這裡工作的工人要忍受低溫環境還有有毒氣體,因為當時用來降溫的化學物質是氨氣,工人每工作15分鐘就得到外頭透氣20分鐘。根據統計,在這裡工作的工人通常是來自北方(比較耐寒吧...)

 成千上萬的牛鉤,讓我有一種回到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感覺...好像那些被毒死的猶太人的遺物...
 這是剛剛先前提到牛隻被宰殺前清洗淋浴的通道
 這個淋浴通道會一路通往到樓上的閘門,然後閘門一打開就被敲昏...
 參觀了一圈,我們又回到了辦公室
從1920年代英商El Anglo收購工廠後,到1979年工廠關閉,至今工廠的辦公室擺設都沒有被動過,這裏展示許多過去使用的機器。這是當時相當先進的打字機,導覽員Nicolas說這款式是「觸控板」的先驅,iPhone都是仿照這個概念做出來的(笑~)
 弗賴本托斯,甚至是全烏拉圭的第一個燈泡,還是愛迪生發明的最初款式
 真是一趟獲益良多的導覽之旅,完全符合我的求知欲望,而且參觀完後我還不用自己走路回去,巴西女生和德國女生他們有一台車子,剛好可以載我回巴士站^_^
 雖然說弗賴本托斯本身也是一個和阿根廷有連接的邊界城鎮,但因為前往阿根廷瓜萊瓜伊丘(Gualeguaychú)的車只有每天清早一班,參觀完屠宰場以後根本不可能搭上。但我也不想在這個小地方耗著,乾脆先搭個車到比較大的梅塞德斯(Mercedes)再做打算。車程不遠,票價是60烏拉圭披索(65TWD)


 在梅塞德斯(Mercedes)買了12吋的Subway火腿三明治,136烏拉圭披索(147TWD)。
 巴士站和這間超市連通
 我確定傍晚有一般車子可以往北到另一個與阿根廷的邊境城市薩爾圖(Salto),但在那之前,我想要先嘗試在路上攔便車,看看是否能夠直接跨邊界前往阿根廷。



 我揹著全身家當,走了幾個街區來到主要幹道上


 梅塞德斯位在烏拉圭的2號公路上,一路往西跨過烏拉圭河到阿根廷的瓜萊瓜伊丘(Gualeguaychú),再往烏拉圭河橋之前,分出一條叉路往弗賴本托斯。因此,在梅塞德斯攔車往阿根廷成功的機率比較大。
 於是我開始攔車......
但......我苦苦攔了兩個多小時、吃了無數大卡車經過所捲起的風沙,卻沒有半台車願意停下。
 我沮喪地又走了1.5公里回巴士站,再吃了一次Subway
 然後搭上傍晚的車前往北邊的邊境城市薩爾圖(Salto)
 這不是夜車,傍晚5點50發車,4個多小時就會抵達薩爾圖。
 抵達的時候已經晚上10點多,下一班前往阿根廷的巴士是隔天早上7點15分,附近沒有旅館,搭計程車來回加上昂貴單人房的花費不是很值得。於是,今晚睡巴士站!
先把車票買好,然後把貴重物品寄放在櫃台,有點不好意思的躺在椅子上度過這個有點寒冷的夜晚...

你的肯定是我持續寫的動力
較新的文章較新的文章 較舊的文章較舊的文章 首頁

0 則留言:

張貼留言

技術提供:Blogger.

訪客統計(since 2014/4/2)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