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15 耶路撒冷(Jerusalem)

1 comment
《耶路撒冷-哭牆(Wailing Wall)》




從我們住的Ecce Homo Convent頂樓陽台上看出去,耶路撒冷的舊城盡收眼底。雖然旅館沒有冷氣,但有價值連城的view也算是很值得了!
耶路撒冷(Jerusalem/希伯來文יְרוּשָׁלַיִם/阿拉伯文القُدس)位在以色列的心臟地帶,介於地中海和約旦河(以色列和約旦的國界)之間,是世界三大一神信仰-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聖城。

猶太人的移民數量自從19世紀末以來一直穩定增長(猶太人利用買土地的方式,在巴勒斯坦地區擴張自己的勢力,當然也引發了不少衝突),受到二戰中的猶太人大屠殺影響,猶太人復國的理念也獲得越來越多的國際支持。聯合國成立了「巴勒斯坦專門委員會」,1947年11月聯合國大會表決了《1947年聯合國分治方案》,33國贊成(包括美國和蘇聯),13國反對,10國棄權,通過決議:將巴勒斯坦地區再分為兩個國家,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分別擁有大約55%和45%的領土,耶路撒冷被置於聯合國的管理之下,不屬於猶太人國家也不屬於阿拉伯人國家的一部分。
1967年6月5日爆發了六日戰爭(第三次中東戰爭),以色列完全佔領了耶路撒冷。1980年以色列國會認定耶路撒冷是永遠的和不可分割的首都(Undivided Capital)。但多數國家並不承認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的首都,只承認特拉維夫(Tel Aviv)為以色列首都,因此大使館多設在特拉維夫。
我們早上7點多就出門了,準備在耶路撒冷逛上一整天!
我很努力地繪製了這張耶路撒冷舊城的地圖,每個建築物的地點都有經過查證,準確度應該頗高。耶路撒冷的舊城有八個城門(用棕色表示),東面是橄欖山(Mount of Olives/希伯來文הר הזיתים/阿拉伯語جبل الزيتون, الطور),南面則有錫安山(Mount Zion/希伯來文הר צִיּוֹן)。
耶路撒冷舊城的形狀是一個不規則的四邊形,城牆環繞一圈5公里,高度14公尺,面積僅約1平方公里。
依種族和宗教,舊城被一條南北向的大街(Beit HaBad St.)和一條東西向的大街(David St.-Sha'ar ha-Shalshelet St.)分成

  1. 伊斯蘭教區(東北):以聖岩圓頂清真寺(奧瑪清真寺/金頂)為中心,是僅次於麥加與麥地那的回教第三大朝聖地。
  2. 基督教區(西北):以聖墓教堂為核心向四周發展
  3. 亞美尼亞區(西南):以聖雅各大教堂為精神中心
  4. 猶太教區(南):以西牆(哭牆)為象徵
東南邊和猶太教區隔著西牆的,則是聖殿山(Temple Mount/希伯來文הַר הַבַּיִת/阿拉伯文الحرم القدسي الشريف‎)。
就這樣,不到一平方公里的土地當中(0.9平方公里),住著各種信仰的居民共3萬7千人(2006年統計)。
沿著南北向的大街Beit HaBad St.往南走,這條大街上方全部由穹頂罩住,一路往南通到錫安門(Zion Gate)。
但也因為一直身處穹頂的庇蔭下,很容易失去方向感。
聖城的貓?!

其實我們也只知道自己差不多是往南走,雖然租車的時候有租一台導航的iPad,但定位有時候沒那麼準確。
舊城的道路都很狹窄,就像身處在迷宮當中


錫安門(Zion Gate/希伯來文שער ציון阿拉伯文/باب النبي داود‎),是舊城南方的一座城門,由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素檀蘇萊曼大帝(Suleiman the Magnificent)興建於1540年,因為正對城外南邊的錫安山而得名。因大衛墓位於錫安山,所以又稱作大衛門。這張是從城內看過去,可以看出錫安城門非常狹小,一台車輛勉強能通過,所以規劃成只能出城,不能進城的城門。

這張則是從城外看過去。城門上彈痕密密麻麻,是1948年英國軍隊撤出耶路撒冷後,爆發第一次中東戰爭時所留下的。戰後,約旦佔領耶路撒冷舊城,以色列則據有錫安山,自此,錫安門長年關閉,直到1967年六日戰爭,以色列奪取耶路撒冷後才重新開放。
從錫安門出城後直直走,從建築物狹縫看過去的這是?
是聖母安眠教堂(Dormition Abbey/希伯來文כנסיית הדורמיציון)!現在是早上八點,似乎還沒開門~
教堂的後面就是大衛陵寢(King David's Tomb/希伯來文קבר דוד המלך)

有一座「彈琴大衛」的銅像
聖水


大衛陵寢和聖母安眠教堂其實只有一牆之隔
上面寫著教堂9點彌撒,10點半以後才開放給遊客參觀。








大衛棺木的布幔上繡有一顆大衛之星(Star of David/希伯來文מגן דוד),又稱六芒星或猶太星。大衛曾是以色列的王,也是猶太人心目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今日以色列的國旗上就有藍色的大衛之星。不過根據《希伯來聖經》中《列王紀》的記載,真正大衛的陵寢並不再此,而是葬在大衛城。大衛城在《舊約》是指大衛從耶布斯人奪取的部分耶路撒冷,在《新約》則是指耶穌隆生的伯利恆,就是指大衛童年時的家。
以色列的國旗


從大衛陵寢旁的階梯上去,就來到了馬可樓(Cenacle/Upper Room),又叫做晚餐樓(希伯來文חדר הסעודה האחרונה)。就是耶穌「最後晚餐」的地點,也是新約中耶穌為門徒行洗腳禮的地點。
馬可樓上有座橄欖樹的銅像,上面有葡萄、麥穗。
(哈巴谷書 3:17)雖然無花果樹不發旺、葡萄樹不結果、橄欖樹也不效力、田地不出糧食、圈中絕了羊、棚內也沒有牛.然而我要因耶和華歡欣、因救我的神喜樂。
釋義是:即便在困厄的環境(種甚麼收成不了甚麼),仍因耶和華歡喜,因救我的神喜樂

這張是李奧納多·達文西的名畫「最後的晚餐(Last Supper)」。耶穌加上門徒一共13人,而耶穌被猶大出賣後被捕的那天是星期五,所以十三號星期五為「黑色星期五」的其中一個說法就是來自於最後的晚餐。而現在這幅畫的真跡存放在義大利米蘭的感恩聖母教堂(Basillica diS Maria delle Grazie),有機會一定要去看看。

離開大衛陵寢後往東南走,朝雞鳴教堂(Church of Saint Peter in Gallicantu/希伯來文כנסיית פטרוס אין גליקנטו)的方向前進。
嗯...今天是2012年8月19日,剛好是.....星期天.....嗯...怎麼這麼巧......
望著關起來的柵門,咦....怎麼有人爬出來?
原來有一群人昨晚住宿在雞鳴教堂裡面,結果今天門沒有開,只能爬出來。我們和他們表示我們只是想進去看一看,照個像就出來。他們也就讓我們進去了^_^
過了柵門以後是一個大斜坡
雞鳴教堂是一座天主教堂,年代並不是非常古老,建於1931年。據說這裡是大祭司該亞法(Caiaphas)的府邸,也是彼得在耶穌被捕後,雞鳴以前三次不認主的地方。雖然在拜占庭、十字軍時代都曾經建有小教堂,但在耶路撒冷淪陷時遭到摧毀,直到1931年才重建完成。
雞鳴教堂位在耶路撒冷舊城南面的錫安山(Mount Zion/希伯來文הר צִיּוֹן),從這裡可以一望北面聖城的風貌。
所謂錫安主義運動(Zionism),又稱為「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其名就是取自於錫安山。在19世紀歐洲人和阿拉伯人反猶太運動高漲,二戰期間猶太人又遭到大規模屠殺,使得錫安主義聲勢達到顛峰,於1948年在聯合國的支持下建立了以色列。
雞鳴教堂沒開,即便走到他旁邊了也只能默默在旁邊拍照。


錫安山的東北面(耶路撒冷的東南邊)就是聖殿山(Temple Mount/希伯來文הַר הַבַּיִת/阿拉伯文الحرم القدسي الشريف‎)。聖殿山最南邊的銀頂建築物就是阿克薩清真寺(Al-Aqsa Mosque/阿拉伯文المسجد الاقصى)。銀色的圓頂從雞鳴教堂看過去非常清楚,連耶路撒冷城牆的層次都很鮮明。
離開錫安山,回到城內
往聖殿山西側的西牆(Western Wall)前進



The Wohl Torah Centre

Rabbi Yehudah Halevi
猶太教燈台(Menorah/希伯來文המנורה)是猶太人一個古老的標誌。摩西以杏花的形狀製作七個分支的金燈盞,起初在會幕中使用,後來在聖殿中使用。
會幕(Tabernacle/希伯來文משכן)和聖殿:會幕是摩西帶領猶太人出埃及以後,在曠野中搭建來敬拜耶和華的流動場所。以色列王國建立後,大衛的繼任者所羅門,在耶路撒冷的聖殿山上興建了所羅門聖殿(第一聖殿,960BC-586BC),聖殿遂取代了會幕成為猶太人的信仰中心。西元前586年,巴比倫國王尼布賈尼撒(Nebuchadnezzar)攻佔耶路撒冷,消滅了猶大王國,摧毀了第一聖殿,並將人民送往巴比倫作為囚奴,史稱「巴比倫之囚」。西元前539年,波斯帝國王居魯士二世攻陷巴比倫城,讓猶太人於西元前537年回到耶路撒冷重建聖殿(第二聖殿,515BC-70AD)。西元70年,猶太人反抗羅馬帝國,耶路撒冷再度被攻佔,第二聖殿被摧毀,僅剩下西邊的一道圍牆,即西牆(哭牆)。西元691年,烏邁耶王朝(661~750AD)第9任哈里發奧督馬力(Abd al-Malik, 685~705AD)下令建造奧瑪清真寺(金頂寺),就在第二聖殿的原址上。

要找到西牆並不難,這個世界級的景點,在耶路撒冷到處都可以看到指示。也許一些政治因素的關係,要進入西牆必須經過安檢。

過了安檢站就看到哭牆(西牆)和奧瑪清真寺(金頂寺)
這裡是耶路撒冷城的東南隅,西牆的後方就是聖殿山(Temple Mount/希伯來文הַר הַבַּיִת/阿拉伯文:الحرم القدسي الشريف)。聖殿山上最重要的兩座建築物就是金銀兩頂清真寺,分別是奧瑪清真寺(金頂寺)和阿克薩清真寺(銀頂寺)。而奧瑪清真寺的金頂也成為整個耶路撒冷子位重要的地標。
聖殿山是猶太教最神聖的地方,前面所述的第一、第二聖殿都位在這裡。
居魯士二世解放了「巴比倫之囚」後,准予猶太人返回耶路撒冷,並重建聖殿。西元前331年,馬其頓王亞歷山大在高加米拉戰役擊潰了波斯帝國的軍隊。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國滅亡後,猶太人又歷經了亞歷山大、埃及、敘利亞的統治。在西元前63年又被羅馬人征服。
西元65年,猶太人起義反抗羅馬人的暴政,大將軍提圖斯(Titus Flavius Vespasianus)攻陷了耶路撒冷,焚毀第二聖殿,僅留下一面哭牆(Wailing Wall/阿拉伯文حائط البراق),又名西牆(Western Wall/希伯來文הַכֹּתֶל הַמַּעֲרָבִי/阿拉伯文)。
聖殿焚毀後,又在其原址處蓋了一座朱彼特神廟,並將猶太省改為巴勒斯坦(Palestine/阿拉伯文فلسطين‎/希伯來語פלשתינה‎)


進入到西牆要遵照猶太人的傳統,男士戴上小圓帽-基帕(Kipa),表示對上帝的敬意。猶太人認為不能以光頭對「天」,要用帽子來區隔。遊客或是非猶太教徒若要進入西牆,這裡有免費的小原貌出借。

哭牆有分男女,男生在左邊(北),女生在右邊(南)。
提圖斯將軍留下西牆的目的是要警告猶太人別再反抗羅馬帝國。猶太人流落世界各地,遭受迫害、驅趕後,紛紛回到西牆,為自己的悲慘命運哭泣、禱告,所以又稱作哭牆。
猶太教徒禱告時,會將雙手張開,靠在牆上,口中唸唸有詞,也會將文字寫在紙條上塞進石頭的縫隙中。

其實小圓帽並不是一個傳統,可以看得出來貼靠在西牆上禱告的猶太男子幾乎都不是戴這種原貌。非常虔誠的猶太教徒,或者說是極端猶太教派的成員,他們一年四季都會戴著厚重的黑帽、穿著黑色長外套。昨天晚上開進耶路撒冷時,看到一群這樣的人走在街上,還覺得....「挺恐怖」的.....






以色列軍人隨時會出現在各個角落,雖然感受不到肅殺的氣氛,但由此可見這個全民皆兵的國家對國安有多重視。




西牆的北邊有一條地下通道,稱為西牆隧道(The Western Wall Tunnel/希伯來文 מנהרת הכותל‎)。
進到西牆隧道可以知道西牆真正的長度,這個隧道位在一個古耶路撒冷舊城一座建築物的下面。西牆露天的部分約有60公尺長,而從這個隧道可以探勘城牆額外的485公尺。
不過這個隧道只有部分開放而已,後面都擋住了





雖然金頂寺(奧瑪清真寺)就在聖殿山上,但從西牆實在找不到通往金頂的入口,於是我們離開了西牆,在巷弄間,找尋通往金頂的路。
我們問了很多路人都問不到,也許是因為他們聽不懂英文.....
後來我們給了一個小朋友10謝克爾(New Israeli Shekel,為以色列的貨幣,代號NIS。1NIS約合台幣7TWD),說要帶我們去看金頂。沒想到他居然把我們帶到某間民宅的後院裡....看得到金頂沒錯,但這也太好笑了吧......而且這個後院居然有以色列大兵駐守.....
岩石圓頂清真寺(The Dome of the Rock/阿拉伯文مسجد قبة الصخرة‎/希伯來文כיפת הסלע),又稱奧瑪清真寺,即一般常稱的金頂寺,是耶路撒冷最重要的地標,所有的空拍、全景照幾乎都有它。建於西元691年,清真寺全用石塊砌成,外牆則有藍色花瓷磚貼面,寫著穆罕默德「夜行赫登霄」時留下的那篇未完成的可蘭經文。西元1994年,在約旦國王胡笙的資助下,清真寺的圓頂被80公斤的純金覆蓋,成為耶路撒冷最醒目的建築。
※有關於穆罕默德「夜行赫登霄」的故事:耶路撒冷之所以成為穆斯林心目中,僅次於麥加和麥地那的第三聖城,是因為先知穆罕默德來阿拉伯半島佈道時的某個夜晚,天使送來一匹馬,穆罕默德跳上這匹馬後奔馳到了耶路撒冷。馬蹄踩在一快石頭上,瞬間直衝七重天,接受了阿拉的旨意後,他又連夜快馬加鞭回到麥加。這就是夜行赫登霄典故的由來。奧瑪清真寺圓頂下方有塊白色岩石,據說就是登天時馬蹄所踏之處。
來到這種民宅後院還花了10NIS,雖然沒進到金頂寺裏面,不過也是挺有意思的.....


尋不得金頂後,接著來到了大衛塔。位在城西,大衛街(David St.)的盡頭,鄰近約帕門(Jeff Gate),可以參見上面的地圖。



大衛塔(Tower of David/希伯來文מגדל דוד/阿拉伯文برج داود)是一座建於西元前1世紀的城堡,用以加強耶路撒冷城的弱點處。

現在城堡作為耶路撒冷歷史博物館
門票20NIS


大衛城堡歷經拜占庭、穆斯林、馬穆魯克(Mamluk)和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等耶路撒冷的征服者,多次被毀壞和重建,形成今日的模樣。各個顏色標示出不同建築物的年代




大衛城堡的西面就是新城區,高樓大廈等別於舊城的建築林立


城堡的高度夠高,足以俯視東面舊城。


因此,就算你對耶路撒冷和大衛城堡的歷史沒有興趣,花20NIS來到這裡欣賞古城風光也是很值得的。





義大利雕塑家安德烈‧維羅基奧(Andrea del Verrochio)的作品-大衛。是佛羅倫斯送給耶路撒冷的禮物。






偷窺新城區

這才是真正的大衛塔(The Tower of David),建於1635年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時期,原本是一座伊斯蘭教的叫拜塔(Minaret),19世紀後才改名為大衛塔。不過入口封閉,不能爬上去。


10世紀時伊斯蘭世界的版圖
現在正值最熱的中午1點鐘,先回旅館稍作休息。
我們住的Ecce Homo Convent,就在苦路(Via Dolorosa)上。
休息了半個小時後,再次返回早上還沒開門的聖母安眠教堂(Dormition Abbey/希伯來文כנסיית הדורמיציון)。灰色屋頂的安眠教堂最初由十字軍(Crusade)建立,屢次遭破壞後再重建。
這裡是聖母瑪利亞的長眠之處,東正教和天主教常稱死亡為「睡著(sleeping)」,此教堂的命名由是而來。
圓形教堂的內部有七個壁龕(niches),壁龕裡面有數個祭壇和一個唱詩班。

壁龕裡的祭壇



兩個旋轉梯可以通往教堂的地下室,這裡是聖母的長眠處,也是風琴臺的所在。地下室也是個畫廊,並有通道可以連接和教堂相鄰的四座塔。




離開安眠教堂後,我們沒有從錫安門返回舊城,而是沿著外牆往東走。
出發前往橄欖山(Mount of Olives/希伯來文הר הזיתים/阿拉伯語جبل الزيتون, الطور)。橄欖山是位在耶路撒冷舊城東面的一座山丘,得名於滿山的油橄欖樹。
糞廠門(Dung Gate/希伯來文שַׁעַר הַאַשָּׁפוּת/阿拉伯文باب المغاربة)‎又名Silwan Gate或Mograbi Gate,是耶路撒冷舊城的一座城門,位於耶路撒冷南面城牆的東側,聖殿山的西南側,鄰近哭牆。過去這裡是排泄物水溝流過的地方,西牆的入口就在糞廠門內。
從糞場門出來沿著城牆往東北走



仁慈門(Gate of Mercy/希伯來文שער הרחמים)就是金門(Golden Gate),是耶路撒冷目前最古老的一座城門。
猶太人認為彌賽亞(救世主)將會經過此門進入耶路撒冷。1541年,鄂圖曼土耳其帝國蘇萊曼大帝(Suleiman the Magnificent)封閉了金門以防止彌賽亞進入。穆斯林也在門前修建了一個墓地,因為相信彌賽亞的先導以利亞(אֵלִיָּהו)將無法通過,因為以利亞是一位祭司。
這種信念是錯誤的,因為祭司可以進入主要埋葬非猶太人的墓地。
金門前面是一片墓地,城門沒有對外開放。
橄欖山和耶路撒冷舊城之間隔著這條汲倫溪谷(Kidron Valley/希伯來語נחל קדרון)。猶太人相信彌賽亞會從金門進入聖殿山,途中必經汲倫溪谷。先知撒加利亞、聖雅各的墓都位在谷中。
舊城和橄欖山之間有步道可以直切橫跨汲倫溪谷(這條路汽車無法通行,因為要下去溪谷中),也可以沿著舊城外的Derech HaOfel繞過汲倫溪谷,來到橄欖山前面的Derekh Yerikho(這條路汽車可以通行)。


去程我是沿著大馬路走,來到橄欖山的山腳下。這條橫向的馬路就是Derekh Yerikho

位在橄欖山山腳下的客西馬尼園(Hortvs Gethsemani/希伯來文גת שמנים‎),據信是耶穌在耶路撒冷的住所,也是猶大出賣耶穌地地方。
客西馬尼園是個果園,園內有8棵橄欖樹。

萬國教堂(Church of All Nations/希伯來文Church of All Nations/阿拉伯文Church of All Nations)位在客西馬尼園內部,西元4世紀,教堂原址興建有座拜占庭教堂,後來毀於地震。13世紀十字軍東征時被重建,後來又遭璀毀。現在所見到的萬國教堂,是在西元1919-1924年,由義大利建築師安東尼‧巴路奇(Antonio Barluzzi)所設計,募集來自16個國家的資金所興建,因此稱為「萬國教堂」。







沿著客西馬尼園旁邊的道路,可以爬上橄欖山

在希伯來聖經撒加利亞書(Book of Zechariah)中提到耶和華會在末日時降臨橄欖山。因此,猶太人希望能埋葬在橄欖山上,長久以來,這裡都是猶太人的墓地。
前三次中東戰爭時期,橄欖山一直被約旦所佔領。約旦人用山上的墓碑修築道路和建築。
第三次中東戰爭(六日戰爭)後,以色列人奪回橄欖山,試圖將許多墓碑運回橄欖山。
沿路都有指標,前往主泣教堂並不是件困難的事情

主泣教堂(Dominus Flevit/希伯來文כנסיית דומינוס פלוויט)顧名思義是主(耶穌)泣(哭泣)之處,教堂的形狀像一顆淚珠,象徵耶穌的眼淚。
(馬太福音23:37-39)「耶路撒冷啊,耶路撒冷啊!你常殺害先知,又用石頭打死那奉差遣到你這裡來的人。我多次願意聚集你的兒女,好像母雞把小雞聚集在翅膀底下,只是你們不願意。 看哪,你們的家成為荒場留給你們!我告訴你們:從今以後,你們不得再見我,直等到你們說:『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
耶穌走向耶路撒冷之時,預言第二聖殿將來將遭毀滅以及猶太人終將離散,因此哀哭。

主泣教堂已經位在橄欖山上,高度足以俯瞰聖殿山。
現代的主泣教堂建於1953年,建築師和萬國教堂為同一人(安東尼‧巴路奇[Antonio Barluzzi]),為一座天主教堂。



這裡刻上了兩個人的名字,左邊的是法國神學家、法國抵抗運動的代表人物Marc Boegner,右邊的是教宗保祿六世(Paul VI)。保祿六世是兩千年來第一位到耶路撒冷朝聖的教宗,也是第一位離開歐洲的教宗。保祿六世的朝聖之旅,意味著羅馬教會不再以自身為標準,是一個開放、走向世界的開始。



其實我最想去的是這座抹大拉的馬利亞教堂(Church of Mary Magdalene/俄文Храм Марии Магдалины),不過就像鬼打牆似的,怎麼樣也找不到一個像樣的入口可以進去。所以上面那些照片,有些走道很偏僻的小路裡面,都是為了找它!
客西馬尼園裡面的萬國教堂,後面就是抹大拉的瑪利亞教堂。
雖然對許多人來說,這種形式的教堂一看就知道是俄羅斯東正教的教堂建築。只不過小弟我才疏學淺,第一次看到這麼美麗的金色洋蔥圓頂,所以特別想要一窺究竟。
抹大拉的馬利亞教堂是由俄羅斯帝國沙皇亞歷山大三世(Alexander III/俄文Алекса́ндр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Рома́нов)興建於1886年,為了紀念耶穌的女門徒抹大拉的馬利亞,她是最早看到耶穌復活的人。(看過丹‧布朗《達文西密碼》的人應該都知道抹大拉的馬利亞被描繪成耶穌的妻子吧....)
(馬可福音16:1-9):過了安息日,抹大拉的馬利亞和雅各的母親馬利亞並撒羅米,買了香膏要去膏耶穌的身體。七日的第一日清早,出太陽的時候,他們來到墳墓那裡。彼此說:誰給我們把石頭從墓門滾開呢?那石頭原來很大,他們擡頭一看,卻見石頭已經滾開了。
他們進了墳墓,看見一個少年人坐在右邊,穿著白袍,就甚驚恐。那少年人對他們說:不要驚恐!你們尋找那釘十字架的拿撒勒人耶穌,他已經復活了,不在這裡。請看安放他的地方。你們可以去告訴他的門徒和彼得,說:他在你們以先往加利利去。在那裡你們要見他,正如他從前所告訴你們的。他們就出來,從墳墓那裡逃跑,又發抖又驚奇,什麼也不告訴人,因為他們害怕。在七日的第一日清早,耶穌復活了,就先向抹大拉的馬利亞顯現。耶穌從他身上曾趕出七個鬼。
回舊城我選擇穿越了穿越汲倫溪谷的步道

這是押沙龍(Absalom/希伯來語:אַבְשָׁלוֹם)的碑。押沙龍是大衛的三子,接任以色列國王。押沙龍的妹妹他瑪被大衛的長子暗嫩強姦,押沙龍後來設宴暗殺了暗嫩。
原文可以參見:撒母耳記下第十三章


橄欖山位在舊城東面,西下的夕陽正好反照出橄欖山最美的一面。

從汲倫溪谷看過去,也可以看到聖殿山的另一座建築-阿克薩清真寺(Al-Aqsa Mosque/阿拉伯文المسجد الاقصى),即一般所知的銀頂清真寺。
阿克薩在阿拉伯文的意思是「遙遠」,因此又名為遠寺,由烏邁耶王朝(661~750AD)第5任哈里發阿布杜勒‧馬利克在西元705-709年間,建造在第二聖殿的原址上,西元780年毀於地震。西元932年再由阿拔絲王朝帝19任哈里發重建。

聖殿山(Temple Mount/希伯來文הַר הַבַּיִת/阿拉伯文الحرم القدسي الشريف‎)
從糞廠門進入舊城,通過第一道安檢又可以到達哭牆。(糞廠門是離哭牆最近的城門)

晚餐我們走到大馬士革門外的一家「路邊攤」
中東料理真的是蠻合我的口味的,雖然我在台灣從來沒吃過沙威瑪....
小的10NIS(雞肉,70TWD)、15NIS(牛肉,105TWD),這是路邊攤等級的價位哦!可見以色列的物價有多高!
大的15NIS(雞肉,105TWD)、18NIS(牛肉,126TWD)
邊走邊享用沙威瑪,不知不覺地就回到了旅館。我們用台灣的泡麵和兩個大陸女生交換他們「又酸又麻」的泡麵。明天我們就要分開,很有意思的在埃及的臥鋪火車上相識,來到耶路撒冷重逢,時間和空間就是如此巧妙的安排,所以我們永遠要相信緣分。

我們住的Ecce Homo Convent裡面有賣明信片和郵票,寄回台灣的郵資要5.3NIS(37TWD),比伯利恆貴一些。
行程還沒結束,雖然時間已經接近晚上10點,但今天還有最後一個行程要完成,那就是-苦路(Via Dolorosa或Stations of the Cross)!
苦路總共有14站,在舊城內以羅馬數字I~XIV來標示。
第1站:彼拉多審判耶穌
第2站鞭打教堂:耶穌背負十字架
第3站:耶穌第一次跌倒
第4站:耶穌遇見母親馬利亞
第5站:羅馬士兵請古利奈人西門幚耶穌揹十字架
第6站:聖婦薇若妮卡為耶穌擦汗
第7站:耶穌第二次跌倒
第8站:揹十字架的耶穌安慰哭泣悲慟的婦女們
第9站:耶穌第三次跌倒
第10站聖墓教堂:耶穌被剝去外衣
第11站聖墓教堂:耶穌被釘上十字架
第12站聖墓教堂:耶穌死於十字架上
第13站聖墓教堂:耶穌下十字架,聖母懷抱耶穌屍體
第14站聖墓教堂:耶穌被埋葬

第1站位在從獅門(Lion Gate/希伯來文שער האריות‎/阿拉伯語باب الأسباط)進來的苦路(Via Dolorosa)上,光線實在有夠微弱,那個銅牌上寫的I完全沒拍出來。
彼拉多在此審判耶穌:(馬可福音第15章)

  1. 一到清晨,祭司長和長老、經學家以及公議會全體一致議決,把耶穌綁起來,押去交給彼拉多。
  2. 彼拉多問他:“你是猶太人的王嗎?”耶穌回答:“你說的是。”
  3. 祭司長控告了他許多事。
  4. 彼拉多又問他:“你看,他們控告你這麼多的事!你什麼都不回答嗎?”
  5. 耶穌還是一言不答,使彼拉多非常驚奇。
  6. 每逢這節期,彼拉多按著眾人所要求的,照例給他們釋放一個囚犯。
  7. 有一個人名叫巴拉巴,和作亂的人囚禁在一起,他們作亂的時候,曾殺過人。
  8. 群眾上去,要求彼拉多援例給他們辦理。
  9. 彼拉多回答他們:“你們要我給你們釋放這個猶太人的王嗎?”
  10. 他知道祭司長是因為嫉妒才把耶穌交了來。
  11. 祭司長卻煽動群眾,寧可要總督釋放巴拉巴給他們。
  12. 彼拉多又對他們說:“那麼,你們稱為猶太人的王的,你們要我怎樣處置他呢?”
  13. 他們就喊著說:“把他釘十字架!”
  14. 彼拉多說:“他作了什麼惡事呢?”眾人卻更加大聲喊叫:“把他釘十字架!”
  15. 彼拉多有意討好群眾,就釋放了巴拉巴給他們,把耶穌鞭打了,交給他們釘十字架。



第二站鞭打教堂(Church of the Flagellation/希伯來文קפלת ההלקאה),其實上述的審判也是發生在鞭打教堂的,這些後來人用刻上羅馬數字的牌子,只是要指引遊客路線而已。
羅馬士兵在此戲弄耶穌:(馬可福音第15章)

  1. 士兵把耶穌帶進總督府的院子裡,召集了全隊士兵。
  2. 他們給他披上紫色的外袍,又用荊棘編成冠冕給他戴上;
  3. 就向他祝賀說:“猶太人的王萬歲!”
  4. 又用一根蘆葦打他的頭,向他吐唾沫,並且跪下來拜他。
  5. 他們戲弄完了,就把他的紫色的外袍脫下,給他穿回自己的衣服,帶他出去,要釘十字架。
當然,晚上的教堂根本就關起來進不去。
雖然我不是基督徒,不過夜裡走苦路(Via Dolorosa)有一種很特別的感覺
第三戰,耶穌背負沉重的十字架,第一次跌倒:(依五二13)
他沒有俊美,也沒有華麗,可使我們瞻仰;他沒有儀容,可使我們戀慕。他受盡了侮辱,被人遺棄;他真是個苦人,熟悉病苦;他好像一個人們掩面不顧的人;他受盡了侮辱,因而我們都以他不算什麼。然而他所背負的,是我們的疾苦;擔負的,是我們的疼痛;我們還以為他受了懲罰,為天主所擊傷,和受貶抑的人。可是他被刺透,是因了我們的悖逆;他被打傷,是因了我們的罪惡;因他受了懲罰,我們便得了安全;因他受了創傷,我們便得了痊癒。
第四站,耶穌見到母親馬利亞

第五站,羅馬士兵找來西門替體力不支的耶穌背負十字架:(馬可福音第15章:21)
有一個古利奈人西門,就是亞歷山大和魯孚的父親,從鄉下來到,經過那裡,士兵就強迫他背著耶穌的十字架。
第六站,聖婦薇若妮卡為耶穌擦汗,手帕因此印下了耶穌的臉容。
第7站,耶穌第二次跌倒。


第八站,耶穌勸告哀慟的耶路撒冷婦女:(路二十三:27-28)
27.有許多人民及婦女跟隨著耶穌,婦女搥胸痛哭衪。
28.耶穌轉身向她們說:「耶路撒冷女子! 你們不要為我哭,應為妳們自己及妳們的子女哭。」
(當時沒有找到第八站,也許是因為太暗了....)

第九站耶穌第三次跌倒,這張整個大晃到....
最後來到了聖墓教堂(Church of the Holy Sepulcher/希伯來文כנסיית הקבר/阿拉伯文كنيسة القيامة‎),第10~15站都在教堂內,但此時教堂已經關門了。
耶穌被剝去外衣,釘上十字架。(約十九:26)耶穌對門徒約翰說:「看你的母親!」然後對母親馬利亞說:「看你的兒子!」從此,那門徒就接他到自己家裡去了。
(路二十三44-46):那時約有正午,遍地都黑暗了,直到申初。日頭變黑了,殿裡的幔子從當中裂為兩半。耶穌大聲喊着說:「父啊,我將我的靈魂交在你手裡。」說了這話,氣就斷了。
(太二七45,51~52,54)這一幕如此可怕,把百夫長和一同看守耶穌的人嚇得魂飛魄散,說,『這真是神的兒子。』受造之物恐懼戰慄,因為死在十字架上的,正是天地的創造主。
聖墓教堂雖稱聖墓教堂,但墓室已空。耶穌被釘上十字架後的第三天,墳墓裡沒有骸骨、遺體,只留下當時纏裹耶穌身體的布。因此,聖墓教堂也稱作復活教堂。

欽定基督教為國教的君士坦丁大帝,他的母親海倫娜在西元二世紀來到了耶路撒冷,就在她相信是耶穌被釘在十字架、被安葬的地點,由君士坦丁大帝興建了聖墓教堂。今日的聖墓教堂由六個基督教派共有,分別是:

  • 希臘正教會
  • 亞美尼亞正教會
  • 衣索比亞正教會
  • 敘利亞正教會
  • 羅馬天主教會
  • 埃及科普特教會
建築本身則由羅馬天主教會、亞美尼亞正教會以及希臘正教會負責主要的行政及管理。

回到旅館,大家都走了超過15小時的路,累癱在床上。明天還要「一大早」出發,前往昆蘭(Qumran)和馬薩大(Masada)。

有誰能夠抗拒耶路撒冷的魅力?毫無疑問地,耶路撒冷成為我到目前為止最喜歡的城市。這塊留著奶與蜜的土地,流過多少先人的鮮血,歷經多少次的摧毀,至今仍然是這個世界上最特別的城市。流浪了幾千年後,猶太人回到這塊「應許之地」重新定居,代價是無數巴勒斯坦人的流離失所。舊城10多公里的南方,是一座圍著高牆的孤城伯利恆(Bethlehem),幾萬巴人在同樣的國度內過著次等公民的生活。
宗教是耶路撒冷迷人之處,卻也是耶路撒人令人望之生怯之處。以巴問題一日無解,耶路撒冷就一日無法寧靜,以巴和平需要你的努力,請用心觀看下面這部影片:


亦可參見另一篇日記:Day14 耶路撒冷-伯利恆(Bethlehem)-耶路撒冷



你的肯定是我持續寫的動力
較新的文章較新的文章 較舊的文章較舊的文章 首頁

1 則留言:

技術提供:Blogger.

訪客統計(since 2014/4/2)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