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17 佩特拉(Petra)

按我留言

《佩特拉-卡茲尼神殿(الخزنة)》



雖然清晨六點就離開耶路撒冷,直到半夜兩點多才抵達佩特拉(Petra),但為了充分利用Petra昂貴的門票!所以我們八點多就起床了!
我們住的Saba's Hotel位在瓦地穆薩(Wadi Musa)市中心,距離佩特拉古城(Petra)的售票處僅1.4公里,不過我們還是開車過來了......


是說Google Map裡面Petra的地圖也太簡陋了.....

佩特拉的門票:1日票1JD(2000TWD超級貴),2日票55JD,3日票60JD。
但是當地人只要1JD....................

約旦政府也就吃定你觀光客來到這裡不可能不買票進場的.....就算100JD大家還是會掏錢吧...畢竟頂著世界新七大奇觀的光環以及世界文化遺產的加持......
據說2日以上的門票會打上姓氏,我的一日票倒是沒有。

佩特拉(Petra/阿拉伯文البتراء‎)是座古城,位於首都安曼南方250公里處。仔細推敲Petra這個單字,他其實是源自於希臘文的Petrus(岩石),英文的petroleum(石油)也是從這個字衍伸出來的。
猶太人的聖經《舊約全書》當中提到的「西拉」指的很可能就是佩特拉城。因為「西拉」本身也是石頭的意思。

佩特拉是涅伯圖人(Nabataeans/阿拉伯文الأنباط‎)的都城。涅伯圖人在佩特拉綠洲建設了一個繁華的商旅城鎮,羅馬人因此認為和他們建立友好關係是明智的。於是,佩特拉遂成為北方羅馬帝國諸省與南方沙漠政權之間的緩衝國,也成為羅馬人通往阿拉伯半島南部以及印度貿易航線上的一個中繼站。
看看羅馬帝國、佩特拉和南方沙漠(佩特拉到葉門之間的阿拉伯半島)之間的關係。
從地中海世界(羅馬帝國)要到遙遠的東方,最直接的路線,是穿過波斯(伊朗)帝國的伊朗高原。但如果能繞過波斯的勢力範圍,利用別的路線通往遠東的話,無論在經濟和戰略上都有很多好處。有多條路線可供選擇,主要可以分為南北兩路:

  • 北方的陸路是走黑海北方突厥人居住的歐亞草原(中亞)到一路到中國
  • 南方的水路則是從紅海或是阿拉伯半島航行到波斯灣,再經過印度洋到東方。
上古時代是拜占庭和波斯兩大帝國較勁的年代,突厥人和阿拉伯人並沒有太大的作為,卻也不受到兩大帝國擴張版圖的影響,因為他們並不想征服這些弊大於利的民族和土地。取而代之的是,兩大帝國一直試圖和這些遊牧民族維持良好的關係。而這些遊牧民族則在兩大帝國的角力之下累積貿易的財富。西元前25年,奧古斯都大帝派了遠征軍佔領了半島南端的葉門,試圖可以開闢通往印度洋的航線,結果戰況悽慘。從此以後,拜占庭帝國再也不敢以武力深入阿拉伯半島,只和這些遊牧民族和平共處。阿拉伯半島上的幾個小公國,也在羅馬帝國的庇蔭之下,逐漸繁榮起來。佩特拉城就是第一個在羅馬時代興起的。

公元後的第一個世紀,中國的班超率領軍隊深入中亞,征服了匈奴(Hiung Nu,歐洲人稱汗族Huns),也征服了突厥斯坦地區,使內亞(inner Asia)地區掌握在中國的控制當中。班超並遣使甘英到羅馬。這些來自東方的軍事與外交行動,使羅馬皇帝圖拉展開了一系列對中東這塊土地的作為。他在西元106年入侵了佩特拉並佔領之,使其成為羅馬帝國的一省(阿拉伯省Provincia Arabia)。

公元3世紀後,由於波斯的薩珊王朝崛起,以及紅海海上貿易逐漸興盛,佩特拉失去了其作為路上貿易樞紐的地位,逐漸沒落。


進入佩特拉後,首先會看到陵墓區。這些陵墓都是在紅色砂岩裡開鑿出來的。
我們所常見到的石頭屋,都是從山壁外向內鑿進去的。佩特拉之所以有名,就是因為他的石屋建築都是從一塊石頭直接雕刻,類似陽刻的概念,有它獨立的形體,而不是保留原本岩石的外型。真不愧是世界七大奇觀!
這座是方尖碑陵墓(Obelisk Tomb)
在這裡騎馬應該不便宜......約旦的物價可不低呢





昨為防範突如其來的洪水所見的岩石隧道,可以將水分流到不同地方,並供應城市的水源。
通過了陵墓區以後,來到了Siq。

Siq是通往(السيق)佩特拉城的通道,在阿拉伯文的意思是Shaft(井狀通道?我也不確定怎麼翻譯),是一座天然的砂岩峽谷,一路蜿蜒通往佩特拉古城。
這裡的感覺像極了美國亞利桑那州的羚羊峽谷(Antelope Canyon),都是狹縫型峽谷(slot canyon,俗稱一線天),不過成因卻不太一樣。羚羊峽谷是藉由水的力量直接切割而成,而Siq則是地質斷層,藉由大自然的力量將其分開,其後才由水雕琢成今日的模樣。
附上一張2011年7月在羚羊峽谷拍的照片,不說的話還真的很難分辨耶!








峽谷的兩旁有許多國王或皇帝半身像的壁龕(niche)






從這個形勢,就可以了解到佩特拉城易守難攻的絕佳地理條件。Siq峽谷是唯一通往佩特拉城的道路,這個峽谷不但狹長,而且深度達200英尺。因此,即便面對大軍攻城,憑藉的Siq峽谷的優勢,佩特拉城仍能夠一夫當關,萬夫莫敵。
Siq一直蜿蜒了1.2公里,盡頭就是佩特拉最著名的建築-卡茲尼神殿(Al Khazneh/阿拉伯文الخزنة)
卡茲尼神殿(Al Khazneh)!!我不知道已經在夢中見過他幾次了!久仰久仰!!
一般人也稱Al Khazneh為寶庫(The Treasury,取其阿拉伯文的意譯)。看過印第安納·瓊斯系列電影的人應該對這座建築物非常熟悉,史蒂芬史匹柏整個掀起了一陣佩特拉熱潮。
他最厲害的地方就是它是在「一整塊」砂岩中雕刻而成,完成於兩千年前的涅伯圖人。論其年代、技術以及美感,列入新世界七大奇觀當之無愧阿!
卡茲尼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她的色彩,在陽光照射下,光滑的砂石壁上的雕刻,映照出紅色、粉色到橘色的夢幻色調。


這位小妹妹非常調皮....每當我想要照這張簡介的時候,他總是跑到前面來擋鏡頭......
重新發現佩特拉城的,是一位瑞士探險家約翰﹒路德維格﹒貝克哈特(Johann Ludwig Burckhardt)。他於1812年,從敘利亞往開羅的途中,造訪了佩特拉,將這座被遺忘數個世紀的玫瑰之城(rose-red city),重新呈現在西方人的眼前。
在當時的社會,統治近東、西亞和北非的鄂圖曼帝國,對於歐洲人並不是那麼友善。基督徒幾乎無法隻身深入穆斯林地區,更不用說是探險了。貝克哈特精通阿拉伯文和伊斯蘭文化,這使得他能夠以西克﹒坎布拉罕﹒阿布道拉(Sheikh Ibrahim Ibn Abdallah.)這個化名,遊走在阿拉伯世界中而不會發現。這個優勢,促使他成為近代第一個發現佩特拉的人。
從卡茲尼神殿往右手邊(西北)走,兩旁還是高聳的山壁。
這是我修改自佩特拉的地圖。比較經典的路線是從入口遊客中心,經過方尖碑陵墓(Obelisk tome),穿過西克峽谷(Al Siq)來到卡尼茲神殿。接著往西北走,經過皇家陵墓(Urn Tomb/Royal Tomb),然後一路走到西北邊的修道院(El Deir)。當然,佩特拉還有許多「支線任務」可供遊覽。整個佩特拉的佔地非常廣大,無怪乎他可以發售2日或是3日門票。
繼續前行,可以看到峽谷逐漸開闊


67號陵墓,上層入口有希臘式的三角門楣(pediment)。根據貝督因人的說法,這個陵墓又被稱為盜賊陵墓(thief tomb),是因為曾經有個盜賊在這裡避難了一陣子。





從卡茲尼神殿一直到古城的市中心這一段是門面街(Street of Facades)。這條路的兩邊有著大大小小、開鑿在岩石上的陵墓。陵墓的門面往往是開在山壁的高處,為了尊敬涅巴圖人的亡者。陵墓的大小反映出亡者的財富狀況。
位在畫面中央偏左的是The Tomb of Unayshu....的側面

當初沒有找到好的角度拍攝,所以附上一張wiki上的The Tomb of Unayshu



有階梯可以爬上去參觀這些陵墓



劇場(Theater)




皇家陵墓(Royal Tombs/Urn Tomb)


和其他的陵墓不同,皇家陵墓深鑿於山脊峭壁上,整個形體非常突出。有學者認為這座陵墓是涅伯圖國王Malchus二世的陵寢,也有人認為這是Aretas四世的陵寢。


佩特拉不但人文景觀豐富,自然景觀也是數一數二的狀況。
皇家陵墓的主要墓室不是位在底層,而是要爬上階梯來到上層。
主墓室的空間非常大,後方牆壁的三個拱形空間(asp),是在陵墓被改建成教堂後所開鑿的。


越往高處爬,階梯就越不明顯。

爬到最後根本就是在攀岩了吧.....



不知不覺,也爬得挺高的
遠方的列柱街(Colonnaded Street)


其實我們爬到後來已經沒有明顯的足跡了,周圍也沒有其他觀光客
不過從高處視野真的很好,整個佩特拉古城一覽無遺。
這是劇場(Theatre)



爬很高頂多是腳很痠而已,但為了欣賞佩特拉的美,這實在不算什麼



背了腳架來,隨時能自拍~

我們似乎永遠沒辦法節奏一致.....






唯一能夠爬上來的交通工具,除了直升機以外大概就是這些騾子吧。
其實我們是把背包丟在下面,兩手空空爬上來的.....
回到地面上,這是皇家陵墓(Royal Tombs)
繼續朝向列柱街(Colonnaded Street)前進




位於列柱街東端的這個廢墟,是名為Nymphaeum噴泉的遺址。Nymphaeum是希臘神話中的女神,翻譯作寧芙。在許多希臘、羅馬的城市中,都有類似的設施,例如土耳其以弗所的圖拉真噴泉(The Nymphaeum Traiani)。

列柱街(Colonnaded Street)從公眾噴泉開始向西延伸,是羅馬人征服佩特拉城後,鋪設於涅巴圖王國原本的街道上。

街道的兩旁原本有許多建築物,本來是個乳香(frankincense)、沒藥(myrrh)、絲綢、香料等物品的市集,由於千年來洪水不斷的侵襲,只剩下現在所看到的廢墟景象。(由於水壩的建成,這塊區域現在已經不會淹水了)







過了列柱街以後,繼續前行,可以看到一排階梯
階梯會通往佩特拉最西北端的修道院(Ad-Deir/阿拉伯文الدير)



這段路其實不算短,走不動的人也可以雇用騾子
在佩特拉裡面,看到商店一點都不想進去,因為真的超級觀光價!!





爬到修道院大約費時40-50分鐘。Ad-Deir就是修道院(Monastery)的意思,其阿拉伯文為الدير(發音為ad-Dayr)。
修道院是典型涅伯圖人的建築風格,看起來和卡納茲神殿很像,不過色澤差很多。
修道院高45公尺,寬50公尺,比卡納茲神殿還要大一些,但雕琢裝飾卻較為單純。雖然稱作「修道院」,但他卻不曾作為一間修道院。最初可能是座神殿,後來作為一座教堂。

天氣非常炎熱,旁邊有個洞穴屋可以休息。
Oh My GOD!!!!修道院的上面居然有人!!!
到底是怎麼辦到的,超酷的!
不過要是沒踩穩...這應該必死無疑的.....

你們倆還看得真入神阿......
先不急著下山,修道院的附近還有的一條小徑,可以往上爬

按照路標指示,這條路通往Wadi Araba View Point



Top of the World?? Really?? Best View in Petra??


這條小徑就在修道院的對面






真的超美的,不愧是Best View in Petra!!




真的不用多寫甚麼文字,看照片就對了!






修道院是個盡頭,必須原路折返





回到列柱街,這是剛剛漏拍的哈德良之門(Hadrien Gate)

沒有糧草還可以活下去,但沒有水源實在活不下去。我記得這一小罐就要2JD.....

雖然到現在還沒吃東西,不過這麼昂貴的門票怎麼可以就這樣出去了。我們決定完成一條「支線任務」-The High Place of Sacrifice。入口就在Street of Facades旁,離劇場(theatre)不遠。
時間已經是傍晚5點半左右,把握日光時間阿!



整條Street of Facades盡收眼底


這隻貓從頭到尾一直跟著我們,完全不怕人


High Place of Sacrifice(阿拉伯文念法al-Madhbah)用來舉行各種宗教的儀式,包含牲禮(sacrifice)。最早可追溯到鐵器時代的以東人(Edomites),可能是邪教活動的區域。後來涅伯圖以及其他閃米特人在此崇敬他們的神,並獻祭牲畜。


這也是佩特拉的另一個高點,盤踞在從平地的Wadi Musa算起170公尺高的峭壁上。
佩特拉除了是個觀光景點外,這裡也是有住人的。





我們沒有打算急著走,而是各自盤踞一塊岩石看夕陽。真是前所未有的感覺啊!這畫面真的超美的。

佩特拉的夕陽

我們在這裡遇到一個貝都因人,他說他是專門接待外國人的。有許多外國遊客或是作家,會選擇到貝都因人家裡作客,體驗這種世界上僅存少數的遊牧民族生活。
貝都因人(Bedouin)是在伊斯蘭世界在阿拉伯半島散播之前就已經存在的遊牧民族,除了豢養牲畜以外,狩獵和掠奪也都是他們的職業。他們的特色是行俠仗義,而且非常重視「朋友」。據說,有人到貝都因人家裡作客,他們會願意為了這位初次造訪的「朋友」,甚至犧牲性命也在所不辭,真是個奇特的民族。
這是那位貝都因人的騾子
我們下山的時候,天已經幾乎全黑。回到卡茲納神殿的時候已經接近晚上八點,在強烈燈光的照射下,神殿的顏色完全變了調。
穿過西克峽谷(Siq)的時候非常黑暗,好在我們有手電筒,不然真的有可能就直接撞到山壁了XD.....

回到入口附近的時候已經超過8點半。佩特拉的光害很少,滿天星斗真的無敵美阿!
晚餐在旅館老闆推薦的貝都因人餐廳解決。就在我們住的Saba'a Hotel斜對面而已,味道還不錯。

玫瑰城佩特拉令人驚艷


你的肯定是我持續寫的動力
較新的文章較新的文章 較舊的文章較舊的文章 首頁

0 則留言:

張貼留言

技術提供:Blogger.

訪客統計(since 2014/4/2)

Flag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