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薩斯城-第一次世界大戰博物館與紀念碑》
前一天晚上弄O2 training(堪薩斯大學醫學中心的院內系統課程)搞到快5點才睡,假期剩下兩天,一定要趕快到城裡走走。雖然睡到快中午,眼看一個早上就這樣過去了,再不出門又要像昨天一樣拖到晚上了。
廢話不多說,出發!
我的宿舍Cambridge west apartments
終於在有太陽的時候走出門了,雖然沒有晚上那麼冷,但一日的最高溫還是只有0度而已。
今天的目的地是皇冠中心區(Crown center district),包括國立第一次世界大戰博物館與紀念碑(National World War I Museum and Memorial)、聯合車站(Union Station)以及皇冠中心(Crown center)購物商圈都在這區。從堪薩斯大學醫學中心到一戰博物館的距離大約是3英里(4.8公里)
預期未來一個月的上班日我應該不會帶大相機出門,所以就趁著今天有揹著大傢伙時,繞到堪薩斯大學醫學中心(Ther University of Kansas Medical Center)來拍個幾張。
堪薩斯大學的校本部位在堪薩斯城西南方約40英里遠的勞倫斯市(Lawrence),是一所州立的研究型大學。而堪薩斯大學醫學中心則位在堪薩斯州的堪薩斯市(之前有提過,堪薩斯市位在堪薩斯州和密蘇里州的州界上,因此州界線兩側各有一個同名的城市)
醫學院圖書館Archie R. Dykes Library
心臟內科是堪薩斯大學醫學中心的強項,右邊這棟水藍色玻璃的建築就是進階心臟照護中心,聽一些其他國際醫學生說,如果能選的話,應該要選習心臟內科會有比較多的收穫。
這句話就不用解釋了~
順著醫院沿西39街(W 39th St.)往東走,然後在州界線路(State Line Rd)左轉向北。從這裡開始有很多兩層的木屋別墅
在地狹人稠的大城市住慣了的我,實在沒有辦法想像在城市裡能夠出現這樣的別墅啊.....
堪薩斯城是美國第27大城市,就算把兩州(堪薩斯州+密蘇里州)的堪薩斯城合併起來也只有50幾萬人。土地面積是台北市的四倍,人口只有不到台北市的五分之一。因此沒有到最市中心的地方,看起來就跟郊區沒有太大的差別
地圖上這裡是一片綠地-羅阿諾克公園(Roanoke Park)。
這種天大概不會有人會願意在室外打排球吧....不過網子依然是架的相當堅挺
Summit Street在堪薩斯城算是很大的一條南北向馬路
一座位在Summit的安寧療護中心Saint Luke's Hospice House
看不出來是醫療照護機構,貿然走進去不太好,不過希望有機會能夠參觀一下美國的安寧照護機構。
沿著Summit一直往北走就進入了皇冠中心區
沿著Summit往北走,於西33街(W 33rd St.)右轉向東,很快地看到三面飄揚的旗幟。這是美軍海外退伍軍人協會(Veterans of Foreign Wars of The U.S,簡稱VFW)的總部所在
VFW由美國海外服役退伍軍人協會(American Veterans of Foreign Service)、科羅拉多美國菲律賓軍隊協會(National Society of the Army of the Philippines)以及另一也叫做美國海外服役退伍軍人協會三個機構於1913年在賓夕法尼亞州的匹茲堡合併而成。旨在增進軍人福利、強化國家軍事力量,以及輔導退伍或是殘疾軍人就業工作。會員有將近130萬人,分會有9000多個,總部設在密蘇里州的堪薩斯城(就是這裡啦)!
外牆上刻有VFW的過去與展望:
緣起
立法
追憶
女性與社區服務
未來展望
1999年,VFW的成立100週年紀念,樹立了此銅像:平民與軍人。
1.VFW的會員正在幫助這個軍人,象徵著協會會支持退伍軍人
2.VFW的會員手中握著文件,象徵著VFW會替退伍軍人爭取公眾和政治的舞台
3.整體的設計:由軍人轉換成平民(VFW會員)
在VFW總部的對面,隔著百老匯大道(Broadway Blvd.)是永援聖母天主教堂(Our Lady of Perpetual Help Catholic Church)
似乎是沒有開放進不去
網站裡倒是有內部的樣子,未來有機會應該要來看看
在天主教堂的後面是Cristo Rey Kansas City。這是一所高中,提供各種文化背景的學生經濟上的援助。
理論上4.8公里的路程應該1個小時就要走完了,但我這樣慢慢走慢慢拍,搞了一個多小時才走到Main Street
原本想撐到皇冠中心熱鬧一點的地方再吃東西,但經過Wendy's的時候,裡面一直飄出邪惡的香氣來誘惑我..................
抵擋不住誘惑,所以我進去了.......
Wendy's的Hot n Juicy系列的Cheeseburgers有五種size:
- 單層(Single):1/4磅純牛肉,6.29鎂(套餐)/4.09鎂
- 雙層(Double):1/2磅純牛肉,7.29鎂(套餐)/5.09鎂
- 三層(Triple):3/4磅純牛肉,8.29鎂(套餐)/6.09鎂
- Baconator:兩片牛肉加兩片培根,8.49鎂(套餐)/6.29鎂
- Baconator的兒子:牛肉比較薄(看下下圖),6.69鎂(套餐)/4.49鎂
讓我們來看看Son of Baconator和他老爸的差異XD.......
衡量了一下自己的食量,我選擇的Double,加上10.3%的稅後是8.04鎂。
上面寫著100%純牛肉
真的是火熱多汁啊!!!
很特別的是他的飲料機。美國速食店的飲料機都是自助式的,Wendy's的飲料機提供「混合」的功能!!
第一步:先選擇你要的飲料類型,假設點選水果口味的飲料
第二步:選擇你要加的果汁,假設選擇草莓汁
所有果汁類的飲料(包含檸檬雪碧、水果芬達、美粒果等),下面都多了一個草莓的標示
最後按下Push,混合的飲料就會從下面跑出來了~~
吃飽、上路!
雙層的漢堡其實份量十足,趕快出來消耗卡路里!
Main Street居高臨下,遠處就是堪薩斯城的高樓區-電力燈光區(Power and Light District)。
是說「電力與燈光區」這個翻譯好怪......
原本想先晃去皇冠中心逛一下,買雙鞋子。但因為一戰博物館只營業到5點,所以想說就先參觀博物館,之後再作打算
Main St.的左手邊(西邊)有一條階梯路可以通往潘恩谷公園(Penn Valley Park)
黑色虛線是Main Street,一戰博物館就在潘恩谷公園東北邊的一個山丘上
很多人聚集起來在遛狗
很多城市都有這種City Tour Bus,堪薩斯城的Kansas City Fun Tours沒有那種露天座椅(就算有這麼冷也沒有人想坐外面吧....)
整個tour共一小時十五分鐘,冬天似乎只有週六有營運,成人票價是20鎂,60歲以上的老人18鎂,12歲以下的小朋友則是半價10鎂。
詳細出發時刻以及網路訂票請參閱官方網站
夾在公園和Main Street的這座高大建築是堪薩斯的聯邦儲備銀行(Federal Reserve Bank),也就是美國的央行。
其實大老遠就看到這座第一次世界大戰博物館與紀念碑(National World War I Museum and Memorial)了
一戰博物館與紀念碑位在下層,上面有一座高塔,兩側各有一座建築物和雕像,這是自由紀念碑(Liberty Memorial)
如同一般人看到101會想到台北市、看到艾菲爾鐵塔會想到巴黎,能夠代表堪薩斯城的地標莫過於一戰博物館的自由紀念碑了
博物館前方有一大片石版,刻著曾經參與一戰的軍士及將領
仔細觀察,自由紀念碑的設計有些熟悉感,卻和我想像中的歐美建築不太一樣。原來這是建築師Harold Van Buren Magonigle採埃及復古風格(Egyptian Revival)設計而成。
剛好也遇到有人來這裡拍婚紗
自由紀念碑位在潘恩谷公園北邊的一個小山丘上,居高臨下可以看到後面(北邊)的聯合車站,和更遠處的電力燈光區(Power and Light District)的高樓大廈
聯合車站(Union Station)是美國國家鐵路Amtrak的一個火車站
向那些在一戰中捍衛自由和國家的人致敬(Honor of those who served in the World War I in defense of liberty and our conutry)
進到博物館內,正前方是一座名為Paul Sunderland的透明玻璃橋,橋下種植了高達9000株罌粟花(poppy),每一株罌粟花代表著在一戰中喪生的1000名士兵。換句話說,第一次世界大戰總共造成900萬名士兵喪生。
典故:一戰時,在比利時的佛朗德斯戰場(Flanders Field)曾發生一場浴血之戰,當時戰壕中開滿了鮮紅色的罌粟花,因此罌粟花被當成在戰爭中傷亡士兵的紀念物。
Paul Sunderland生於1896年4月24日U,於一戰中服役美國海軍於查爾斯頓艦(USS Charleston)
全票14鎂,65以上長者和18歲以上學生12鎂,未滿18歲的青年8鎂,五歲以下則是免費。
星期三半價7鎂,語音導覽則是5鎂。
門票包含了上塔的費用,如果只想購買上塔的部分門票,價格是5鎂,
博物館的紀念品商店就在售票出旁邊很容易認
很應景地擺了一棵聖誕樹
門票長這樣。有鑒於以前都試過:歐美國家其實都認台灣的學生證,根本不用花大把錢辦一張用不到一年的國際學生證。米國照樣接受我的台灣學生證,所以可以買學生票12鎂。
比較特別的是,門票的左右分別有一個Day1和Day2。這表示你可以「連續兩天」參觀一戰博物館而用同一張門票,換句話說:這張門票的效期是兩天!
對於到場時距離打烊時間只剩下1個半小時的我來說,這真是超貼心的!!彷彿是聽到我的需求
另外還有一張黃色的上塔門票。不過今天紀念塔因為積雪的關係沒有開放,售票人員說任何時候憑這張票都可以上塔參觀。
隨票附贈簡介導覽
一戰博物館的設計是近似圓形的概念,從入口進來是綠色的Paul Sunderland橋,參觀方向為逆時針。先從正中間的影片開始,訴說一次大戰的背景與到火線,接著參觀黃色的部分,展示從戰爭開始的1914年到1917年。之後抵達後方紅色的地平線劇場(Horizon Theater),最後再參觀戰爭後期,藍色的部分-1917年到1919年。
博物館這樣的安排方式和我們過去所讀的歷史----以1917年將戰爭分為前後期一致。1917年4月6日美國對德宣戰,將僵持不下的戰事帶到了新的一頁。
由於第一天參觀的時間不足,我連續兩天參觀一戰博物館。為了不失寫作的連貫性,我把兩天參觀博物館的部分合在一起寫。
博物館內部有很多工作人員,才剛進來沒多久就有人跟我說中間的放映室要播放影片了,要我趕快進去看。
影片長度約為12分鐘,主要在講述一戰發生的背景和戰爭爆發的導火線。
歐洲各國在兩次工業革命後紛紛進入工業現代化國家。然而,科技的進步與生產量的激增卻也帶來了不少的問題。20世紀初,歐洲主要有五個強權國家:
- 擁有大量殖民地與強大海軍的大英帝國(British Empire),號稱日不落帝國
- 普法戰爭擊敗法國後,統一日耳曼聯邦的新興帝國-德意志帝國(German Empire)
- 多元民族,傳統歐洲列強,緊鄰歐洲火藥庫-巴爾幹半島的奧匈帝國(Austria-Hungary)
- 擁有廣大領土和兵力,致力於歐化,與奧匈帝國競爭巴爾幹半島勢力的俄羅斯帝國(Russian Empire)
- 普法戰爭戰敗,喪權屈辱(德意志皇帝威廉一世直接在凡爾賽宮加冕),亟欲重振勢力復仇的法蘭西第三共和國(French Third Republic)
工業革命促使大都市的興起,大批的人民從鄉村湧入城市尋求工作和發財的機會,有人成功,但是更多人失敗了。機器取代人力導致失業以及大量個空氣污染。歐洲列強從殖民地輸入原料,大量製造工業產品。然而,產品過剩很快就限制了工業的發展,因此,列強們又將生產過剩的產品賣回殖民地。因此,對列強來說,殖民地是他們的搖錢樹。
德意志帝國由於統一較晚,殖民地的數量遠較英法兩國來得少。而工業發展迅速的德國亟欲重新劃分其他列強的海外殖民地,因此在外交軍事上明爭暗鬥,形成一次世界大戰的遠因。德意志帝國大量發展海軍,學者英國製造大量的無畏戰艦(Dreadnought)威脅到大英帝國海上強權的地位。另外,德意志帝國試圖取得北非的通商權而發動了兩次摩洛哥危機,和法國結上更大的樑子(原本普法戰爭就已經結了一次)。
而巴爾幹半島(Balkan)的問題更複雜。原本國土面積遼闊的鄂圖曼土耳其帝國(Ottoman Empire)統治範圍涵蓋了巴爾幹半島,西與奧匈帝國接攘,北面又與俄羅斯帝國接壤。然而在十七世紀以後,鄂圖曼帝國逐漸衰敗,屢遭奧匈帝國及俄羅斯帝國擊敗,巴爾幹半島上的國家紛紛獨立。羸弱的鄂圖曼帝國已經無力取回巴爾幹半島,這片俗稱「歐洲火藥庫(Powder keg of Europe)」的區域,實際上成了奧匈帝國和俄羅斯帝國的角力舞台。這當中有三個重要的事件:
- 波士尼亞危機(Bosnian crisis,1908年10月6日):奧匈帝國併吞了波士尼亞和赫塞哥維納。因為這兩地擁有為數相當的塞爾維亞人,使得原有意併吞此二地的塞爾維亞不滿。
- 第一次巴爾幹戰爭(First Balkan War,1912年3月13日):鄂圖曼帝國輸給巴爾幹諸國的聯軍,使其徹底失去巴爾幹半島的統治權。
- 第二次巴爾幹戰爭(Second Balkan War,1913年6月1日):獨立後的巴爾幹諸國間的利益戰爭。保加利亞戰敗(Bulgaria),而塞爾維亞(Serbia)取得大量領土和利益,背後又有俄羅斯的撐腰,使得奧匈帝國與兩國之間的衝突加劇。
巴爾幹的複雜問題導致戰事一觸即發,形成了一次大戰的近因。
綜合以上兩點,我們可以歸納出:各國之間都存在的利害關係,在強權並存的年代,沒有單一一個像過去亞歷山大帝國或是蒙古帝國一樣的國家能夠一國獨大。因此,結盟壯大勢力,成了這個時代的外交策略。首先是夾在法俄兩強間的德國,欲拉攏奧匈帝國、俄國和義大利來對抗宿敵法國。然而俄國和奧匈帝國因為巴爾幹半島的爭權而交惡,最後德國選擇與奧匈帝國結盟,俄國支持塞爾維亞對抗奧匈帝國。
因此,最後懼怕德國海軍崛起的英國與德國的宿敵法國以及替塞爾維亞對抗德奧聯盟的俄國結盟,形成三國協約(The Triple Alliance),其後加入的盟國則共同稱為協約國(Allied Powers);而將義大利拉攏過來的德國與奧匈帝國結盟,形成三國同盟(The Triple Entente),其後加入的盟國則共同稱為同盟國(Central Powers)。
大戰開始後,土耳其帝國則在德國的金錢與巴爾幹的土地誘惑之下和德國結盟,加入同盟國陣營對抗俄羅斯。
而最後引發大戰爆發的導火線:塞拉耶佛事件(Attentat von Sarajevo)
下面這是巴爾幹半島國家(現金)的國家列表,可以看出波士尼亞、赫賽哥維納(現今為統一的國家)與塞爾維亞都是屬於斯拉夫與族,和俄國一樣。但波赫兩地以及奧匈帝國亦有相當比例的塞爾維亞人(簡稱塞族)居住。
奧匈帝國試圖取得波赫兩地的保護權,這令同樣想要擴展在巴爾幹半島勢力的俄國感到不安。在兩次巴爾幹戰爭取得大量領土的塞爾維亞, 同樣地,也對奧匈帝國併吞波赫兩地不滿,因此採取一系列的暗殺行動試圖動搖強大的奧匈帝國,結果全部失敗。
國家
|
語言
|
文字
|
宗教
|
||||
語系
|
語族
|
語支
|
語言
|
||||
羅馬尼亞
|
印歐語系
|
羅曼語族
|
東羅曼語支
|
羅馬尼亞語
|
拉丁字母
|
東正教
|
|
保加利亞
|
斯拉夫語族
|
南斯拉夫語支
|
東部亞語支
|
保加利亞語
|
西里爾字母
|
||
斯洛維尼亞
|
西部亞語支
|
斯洛維尼亞語
|
拉丁字母
|
天主教
|
|||
克羅埃西亞
|
克羅埃西亞語
|
||||||
波士尼亞和赫塞哥维那
|
波士尼亞語
|
拉丁字母
|
伊斯蘭教
|
||||
蒙特內哥羅
|
黑山語
|
西里爾字母
|
東正教
|
||||
塞爾維亞
|
塞爾維亞語
|
||||||
馬其顿
|
東部亞語支
|
馬其頓語
|
西里爾字母
|
||||
科索沃
|
阿爾巴尼亞語族
|
阿爾巴尼亞語
|
拉丁字母
|
伊斯蘭教
|
|||
阿爾巴尼亞
|
|||||||
希臘
|
希臘語族
|
希臘語
|
希臘字母
|
東正教
|
1914年6月28日,波士尼亞塞族民族主義者加夫里洛·普林西普(Gavrilo Princip/塞爾維亞語Гаврило Принцип),在主張併吞塞爾維亞的奧匈帝國王儲(皇太子)法蘭茲·斐迪南大公(Franz Ferdinand)夫婦視察波士尼亞首都塞拉耶佛(Sarajevo)的軍事演練時,於市中心的拉丁橋(Latin Bridge/波士尼亞語Latinska ćuprija)近距離開槍射殺了兩人。
普林西普本身是塞爾維亞族人,事件發生時他年僅19歲,參加了波士尼亞的恐怖組織「黑手黨」。而斐迪南大公所視察的軍事演練,主要就是針對波士尼亞進攻塞爾維亞而做的操演。
事件發生後,普林西普立刻被捕,奧匈帝國發出通牒要嚴懲兇手,但塞爾維亞並沒有這麼做(後來普林西普在同年10月只被判了20年的有期徒刑)。於是一個月後的7月28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7月30日,俄國總動員,準備支援同是斯拉夫民族的塞爾維亞。接著,
- 8月1日,德國向俄國宣戰
- 8月3日,在法國拒絕德國要求保持中立後,德國向法國宣戰。
- 8月4日,在德國入侵保持中立的比利時後,為考量國土安全(比利時的地理位置已相當接近英吉利海峽),於是英國向德國宣戰。
- 8月6日,屬於同盟國的奧匈帝國向俄國宣戰
- 8月12日,英國亦向奧匈帝國宣戰
從博物館的1914到1917年館開始參觀
第一站:戰爭背景-大幻覺(Grand Illusion)
時值1914年,歐洲人還沉浸在工業革命帶來的繁榮和自以為的和平中。他們創造了現代工業,大量開採並消耗石油、煤礦以及利用水力發電。這些帝國們統治並剝削大半個地球表面,殊不知這看似成功的背後,隱藏著深層的壓力。
在 工業化個國家中,工人要求分享更多的財富;巴爾幹的民族主義高漲,要求自主;而歐洲列強的領導者卻關心著如何在殖民地貿易的競爭市場中獲得財富。因此,他 們把殖民地和工業所獲得的財富,拿來建立強大的軍備。在失控的軍備競賽中,從未見過的大型戰艦-無畏戰艦(Dreadnoughts)被建造出來,在表面上的和平中,準備一場毀滅性的戰爭。
歐洲列強運用軍事同盟以及密約來平衡勢力。1907年時,歐洲分成兩大互相競爭的聯盟-德奧義的三國同盟以及英法俄的三國協約。圖為德皇威廉二世以及奧匈帝國皇帝法蘭茲·約瑟夫一世(Franz Josef I),兩國在1879年締結德奥同盟。雙方承諾在任何一方被俄羅斯攻擊時另一方會相助;如果攻擊者是另一個歐洲國家,另一方則保證中立
因此,強迫徵兵制度席捲歐洲國家,法德俄等國擁有大量的常備軍人。在和平時,軍事訓練可以讓激起人民的愛國意識(民族主義)。這也成為了一個國家內,不同的社經地位、宗教信仰以及政治思想者的共同信念-國家。但民族主義也同樣的也造成了一些衝突和緊張。在歐洲,少數民族試圖建立自己的民族認同和國家,巴爾幹半島的斯拉夫民族尤為激進。他們試圖從奧匈帝國的控制中獨立自主
戰前時期,歐洲和美國的社會有很大的改變。中產階級興起,受教育的家庭享受著現代的舒適生活、旅行以及悠閒時光,這些在過去都只有非常有錢的人才得以享受。女權逐漸興起、農民移居大城市找工廠裡的工作。然而,過低的薪資以及糟糕的工作和生活環境創造了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溫床,統治階級的貴族們聚怕這些工人聚集起來發動革命。
在戰前的1914年,歐洲是世界的經濟中心,現代通訊技術和工業,以及煤炭石油和水利能源促進了歐洲社會的繁榮。在這當中,德國是經濟發展最快的個體,他的鋼鐵生產量超越了英法俄三國的加總。
這同時是個全球化的時代,豪華的大型輪船和商業快船快速且大量的將人和貨物載往世界各地。然而,經濟上的競爭讓各國開始擔心其他國家會運用軍事力量來壟斷市場,甚至截斷原料的運送。歐洲三大工業化強權-英、法、德,勢必會創造世界上第一場現代化戰爭。圖為義大利米蘭的埃馬努埃萊二世拱廊街(Galleria Vittorio Emanuele II),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商場之一,1847年開幕,以義大利的第一位國王埃馬努埃萊二世來命名。
帝國主義:歐洲的帝國(英、法、德、葡、荷、義、比)控制了當時地表面積一半以上的世界,包含亞洲和非洲。包含殖民地以及海外聯邦(如紐澳),英國人可以像世人吹噓說:「太陽永遠不會在大英帝國落下」,因為不管在東西半球,一定有一個英屬的領地是出著太陽的,這也就是日不落國這個稱號的由來。下圖為英國軍人在埃及騎著駱駝。埃及從1882年開始就被英國占領統治。反觀德國,在1914年時,只有少數的殖民地,遠遠不如英法兩國。德國的領導者希望取得更多的殖民地,破壞與英法俄的聯盟的關係,試圖成為一個世界大國(Weltmacht)。漸漸地,人們開始感受到戰爭是無可避免的
軍備競賽:在1906年,英國建造了劃時代的大型戰艦-無畏號戰艦(HMS Dreadnought),遠優於其他種類的戰艦。這種巨大的船隻消耗大量的石油,由劃時代的渦輪引擎驅動,配備10門口徑12英吋(30.5公分)的大砲。德國隨即加入製造無畏戰艦的行列,挑戰當時主宰世界海上霸權的英國。而英國在德國海軍成軍後,也開始增加戰列鑑的產量,並和法俄等國簽屬協議。圖為德國戰艦洛林號(SMS Lothringen),為前無畏戰鑑(pre-dreadnought)的第五級。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9):從歐洲產生的衝突快速升級成失控的流血戰爭。約6500萬人被送上戰場,其中超過900萬人喪生。整場戰爭牽涉了全球36個國家,包含送出200萬男女軍隊到海外作戰的美國。儘管戰爭德軍在1918年的11月11日投降求和下結束,真正的和平卻一直等到隔年才出現
同盟國陣營(黑色)包含了德國、奧匈帝國、保加利亞以及後來被拉攏的鄂圖曼土耳其帝國以及後來被利益誘惑而倒戈到協約國的義大利。這張連鎖圖充分的表現了各國之間的關係以及交戰
黑色數字的部分代表同盟國向協約國宣戰以及發動的戰爭,而橘紅色的數字則代表協約國向同盟國宣戰與發動的戰爭。一戰的戰線主要有三線
- 西線(最慘烈):主要是德國西侵比利時後,與英法聯軍的對抗,以及後來美軍登陸後的作戰。
- 東線:主要是德國與俄國之間的交戰。在俄國十月革命退出戰場後結束。
- 南線:一戰的導火線-巴爾幹半島的戰爭。一開始由奧匈帝國從西和保加利亞從東兩面包夾塞爾維亞,迅速將其併吞和瓜分。接著是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加入同盟國後與俄羅斯在高加索的戰線以及在美索不達米亞和阿拉伯地區與英國的作戰。
除了黑色的同盟國以及橘紅色的協約國外,尚有灰色的部分是保持中立的國家,例如墨西哥、除了巴西以外的南美洲各國、西班牙、瑞典、挪威、阿拉伯半島諸國、波斯、阿富汗以及少數的非洲和東南亞國家。
放大來看,台灣也被標記出來了!當時的中國由段祺瑞的北洋政府加入協約國陣營。
值得一提的是:北洋政府雖然屬於戰勝國,但在戰後巴黎和會上僅獲得了解除八國聯軍(庚子拳亂)以來,對德奧兩國的賠款,而德國的山東權益卻被日本繼承而沒有被收回。山東問題直接導致了後來的五四運動,使得北洋政府失去民心,中華民國政府後來也因此沒有簽署凡爾賽條約。五四運動也促使了中國共產黨的崛起,為往後的國共內戰埋下了種子。
在接下來的幾年之間,這長達400多英里的戰線幾乎沒有移動過,軍隊們在西線的前線上築起了戰壕,成了一次大戰的重要產物。
德國的大砲(左)與英國的大砲(右)
從1914年的塞拉耶佛事件開始,揭開戰爭的序幕。牆上列出了大大小小的戰事
1915年
1917年是一戰中,一個相當重要的年份。經歷了兩年半的戰爭,俄國成為協約國當中最貧弱的國家。俄國在戰場上的勝利逐漸被軍火和補給的缺乏,以及國內的革命給泯滅。而德國則試圖阻擋協約國在義大利與巴爾幹半島。德國為了要戰勝英法兩國,決定更新無限制潛鑑戰略(unrestricted submarine warfare)。換句話說,不論是協約國還是中立國的商船,德國潛鑑一律將其擊沉,以切斷協約國的海上補給。
原本不想捲入歐洲戰事的美國在此時也進入的決定時刻。德國的策略造成許多美國人民的喪生和財物損失,在此同時,美國駐英大使佩奇攔截到了德國外相辛瑪曼(Zimmermann)對墨西哥發出的加密電報。電報中建議墨西哥和德國結盟,組成對抗美國的軍事聯盟。此事件稱為辛瑪曼電報(德語Zimmermann-Depesche),直接促使了美國在同年4月6日向德國宣戰,加入了協約國,也導致了後來德國的失敗。
1917年對美國人來說自然是相當的重要,這面牆上展示了從該年的1月24日到4月3日的幾份重要報紙
1月24日:英國贏得北海戰爭
2月1日:德國的新政策-無限制潛艦戰略
2月5日:U型潜艇(德國潛艇)向美國的貨輪發射魚雷,該貨輪正運送小麥前往英國(美國已在稍早[2月3日]宣布和德國斷交)
同一天(2月5日):準備和德國作戰
2月6日:讓我們的國家(美國)進入作戰準備。
此時的美國,對於歐戰完全處於狀況外。常備軍人只有13萬3千人,幾乎沒有重裝武器,機槍不到500支,戰鬥機也沒幾架,甚至沒有坦克車,軍事訓練營則只有少數幾座。滿天飛的報紙充滿著「準備作戰」、「募集士兵」以及將工業轉換成軍需工業的文章。美國國會則決議撥款軍事行動,並掩蓋過反戰人士的聲音,美國進入迅速備戰狀態。
這是一場與時間的競賽,同時間有另外一間報紙的頭版寫到:德國正計畫在美國準備好之前橫掃協約國
3月1日:辛瑪曼的電報-德皇密謀聯合墨西哥對美作戰。德國承諾將幫助墨西國奪回1846到1847年墨西哥戰爭當中失去的美國西南各州的領土,藉以激發墨西哥參戰。
4月3日《堪薩斯城時報早報》:4月2日,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Woodrow Wilson)在國會上指控德國的新潛艇政策是要向全人類、全世界宣戰。他並指出德國的間諜滲入美國以及辛瑪曼電報是背信的舉動。最後,威爾遜總統說:德國政府是自由的天地,世界應向民主奮鬥,贏得國會掌聲。此時的美國,已經準備好動員,就等最後的宣戰。
4月4日:宣戰前的幾天,美國人還有最後的機會討論宣戰的決定。大多數參議員和代表熱烈支持宣戰,但當中還是有一些反對的聲浪。當然,最後美國是宣戰了。
靈魂人物-威爾遜總統。生於1856年維吉尼亞州斯湯頓(Staunton),就讀普林斯頓大學並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取得博士學位,並於1910年獲董事會晉升為校長。2年後,威爾遜代表民主黨參選美國總統並當選。他於1913年的3月4日就任,並在一戰中的1916年獲連任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人類第一場現代化的大規模戰爭,戰鬥機、飛彈、魚雷和坦克等重型武器都被用在戰場上。
1906年,英國製造了第一艘無畏戰艦,點燃了武裝軍備競賽。德國隨即建造他的新艦隊來挑戰英國在大西洋上的霸權。不過,英國仍建造了足夠的無畏戰艦,讓他的海軍規模維持在德軍的兩倍。當戰事一爆發,英國用它龐大的海軍封鎖了德國。德國則用潛艇潛到深處前往英國的港口。雙方都避免在「海面上」發生衝突,唯一的大規模海戰-日德蘭海戰(Battle of Jutland,德國稱之斯卡格拉克海峽海戰)發生在1916年的5月。英德雙方在丹麥日德蘭半島附近的北海海域發生大規模的海戰,這是一戰規模最大的一場海戰。雖然英國海軍損失較為嚴重,但最後德國仍無能突破英國的北海封鎖,可謂不分勝負。德國也藉此了解到:唯一突破英國海軍封鎖的方法是採用潛艇戰略,而非海面上衝突。
空中戰鬥是這場大戰中最大且最快速的科技成長。1903年美國的萊特兄弟(Orville Wright和Wilbur Wright)發明飛機以來,一直到一戰爆發時,飛機的發展都還在起步的階段。雙方一開始使用飛機作為偵查用,接著他們開始武裝飛機。飛行員開始學習在飛機上開火,投擲炸彈和轟炸戰壕。後來,裝設在飛機上的機槍被改良成用推進器來發射。發明者陸續實驗了雙翼、三翼的機身、加裝迴旋砲以及使用無線電波通訊。雙方也開始把轟炸的目標移至平民。在一戰中,德國的戰機轟炸總共殺害約3000名英國平民,戰爭從前線被移到了本土境內
空中騎士:對戰壕裡的士兵來說,空襲是一件相當驚險的事。飛行員被視為空中騎士,即使在空中交鋒,他們仍彼此尊敬對方。不只是數量和火力,技術、膽識和運氣可以決定一場勝利。當一名飛行員擊落五架以上的敵機,他就成為眾所皆知的王牌(ace)。德軍的飛行員曼弗雷德·馮·里希特霍芬(Manfred von Richthofen/德文Manfred Albrecht Freiherr von Richthofen)就是當時最出色的ace。外號叫做紅男爵(the Red Baron/德語der Rote Baron),畢生當中曾擊落高達80架協約國的戰機。上圖列出德國與協約國雙方出色的飛行員,並畫出他們所擊落的戰機數量。
恰好幾年前我看過「紅男爵」這部電影,就是描述曼弗雷德·馮·里希特霍芬的故事,以一次大戰為背景,相當值得觀看。
德國是第一個設立飛行學校來建立航空訓練的國家。學員在投入戰場作戰前由資深的飛行員負責訓練。一戰初期的王牌奧斯華·波爾克(Oswald Boelcke),也是提拔紅男爵里希特霍芬的飛行員制定了八條空戰的準則,稱作波爾克戰術守則(Dicta Boelcke)。在兩次大戰中,波爾克戰術守則被德軍奉為圭臬,直到現在仍被許多飛行員稱道。
- 在攻擊敵人前,永遠要先確保自己的有利條件。如果可能的話,盡量保持太陽在你的後方
- 當你開始攻擊後,一定要堅持到最後
- 只在近射程開火,且只在敵機在你的視線範圍內的情況下開火
- 永遠盯住你的對手看,不要被任何的飛行花招給矇騙
- 不論用何種形式攻擊,一定要從敵人的背後攻擊
- 當敵機向你俯衝過來時,不要嘗試逃脫他的攻擊,而是要正面向他飛去迎戰
- 在敵人勢力範圍飛行時,不要忘了自己的撤退路線
- 飛行中隊的原則來:4到6架戰機編隊,戰機之間應避免同時攻擊同一目標
逆時針來到中央的地平線劇場(Horizon Theater)。15分鐘的劇場描述美國在參戰前的決定以及決定美國參戰的關鍵。
接著來到1917年到1919年區
這裏主要展示的重點包括:美國參戰後的變化、戰地文學與廣播以及展示戰爭物品。美國動員後,大量生產運輸工具,並將民用的車輛轉變為軍用。這輛1918年的福特卡車就這樣在沒有被粉刷或印上軍事標記的情況下,被用來運送物資。
而在美國實際參戰後,海報的宣傳活動更為活躍。整個美國基本上快要被這些宣傳海報給淹沒了。許多美術機構或是美術家自願製作這些宣傳海報
1917年大事:美國於四月參戰後,數百萬名美國人被徵招入伍。六月時,第一批美國軍隊從法國登陸,在此時,協約國正遭受慘烈的失敗。法軍尼韋勒(Robert Georges Nivelle)將軍在4月時發動巴雪戴爾戰役(Battle of Passchendaele),法軍在第一波攻勢就損失了18萬7千名士兵,英軍在巴雪戴爾一個月內傷亡超過30萬人,這導致法軍士氣低迷,抗命作戰只在戰壕中行保衛戰。
另一方面,德奧聯軍在卡波雷托戰役(Battle of Caporetto)幾乎毀滅了義大利的軍隊,俘虜超過25萬名士兵。年底,俄國發生十月革命後退出戰場,讓德國能夠集中兵力對抗法國。
1918年,戰爭開始進入尾聲。春末初夏之時,德軍逼近巴黎和英吉利海峽,在俄國退出戰場後,德國將軍隊調往西線,使其軍隊人數幾乎要超越協約國。皇帝會戰(Spring Offensive)當中最主要的攻勢-邁克爾攻勢(Michael Operation),將協約國的軍隊逼到馬恩河(Marne River),這是1914年戰爭開始以來,德軍最接近巴黎的一次。這場會戰是德國計劃在美國大量援兵到來前,一舉逼和法國的攻勢。
在謬斯-阿爾貢戰役(The battle of the Meuse-Argonne),協約國最後的進攻,美國軍隊成功的幫助協約國將前線推回德國原本的守備位置。最後德國的部隊在盟軍的攻勢下逐漸瓦解,並開始投降。在11月11日,西線的戰事告終,德國簽署停戰協議,並從佔領區撤退。第一次世界大戰名義上已經結束。
1919年的1月,和平會議在巴黎展開。協約國的三巨頭: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Woodrow Wilson)、英國首相大衛勞和喬治(David Llody George)以及法國總理喬治班傑明克里蒙梭(Georges Benjamin Clemenceau)主持了這場會議並起草凡爾賽條約(Treaty of Versailles)。德國不被允許上談判桌,對於和約條款也沒有協商的餘地。六月時,德國簽署了條約但對嚴苛的條件(巨額的賠款並承認戰爭罪行)表示抗議。威爾遜總統並希望新成立的國際聯盟(League of Nations)有能力解決現在的議題和未來的衝突,不過年底美國國會投票否決了凡爾賽和約和國際聯盟。後來,美國和德國自己簽署個別的合約,也從未加入國際聯盟(自己主張的自己卻沒參加.....)
德國的賠償金額最後訂定為49.9億英鎊,賠款加上利息一直到2010年才全部付清。
美軍抵達西線戰場後,風向很快地就倒向協約國這邊。在1918年的3月,德國發動最後一次攻擊,希望搶在美國遠征部隊(A.E.F.)部署完畢之前取得勝利。但在1918年年初,成千上萬的美軍就已經抵達法國,更多的軍隊還在前往法國的路上。到九月的時候,A.E.F.軍隊人數已經達到兩百萬人,準備好要展開謬斯-阿爾貢戰役(The battle of the Meuse-Argonne)。美軍的軍事將領在此役中獲得了無價的軍事經驗,其中包括道格拉斯·麥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小喬治·卡特萊特·馬歇爾(George Catlett Marshall, Jr.)、小喬治·史密斯·巴頓(George Smith Patton, Jr.)以及鼎鼎大名,在二戰中下令投下原子彈的哈瑞·S·杜魯門(Harry S. Truman),當時的他僅是個34歲的砲兵連隊長。
下圖取自wiki的雷諾FT-17坦克結構圖
1919年巴黎和會在巴黎西南郊外的凡爾賽宮(Versailles)舉行。來自超過30國家、1000多名官員參與這場會議。英法美三國領袖主持這場會議,稱三巨頭(Big Three)。他們致力於塑造戰後的世界,因而提出了像是民族自決和國際聯盟等方法。但彼此之間的認知差異太大,導致意見分歧。對德國巨額的賠款要求也使得和會最終沒有達到真正的和平訴求。被羞辱的德國勉強保持國土完整,但並沒有因此促使他成為一個和平、民主的國家。
沿著售票處和紀念品商店的走道順時針走,可以搭乘電梯到另一座展廳。
展示廳展示了許多一戰的文物,首先是牆壁上的畫作-戰爭萬神殿(Panthéon de la Guerre)。
由法國的藝術家Pierre Carrier-Belleuse和Auguste Gorguet創作,後來又有許多法國藝術家投入,描繪一次大戰中協約國的英雄功績。畫作在1918年於巴黎展出,長400英呎、高40英呎的畫布上有上千個參戰者的畫像
展示廳的兩側天花板上各有11面國旗,總共22面國旗代表參與一戰的協約國。從東南角開始,按參戰的時序性順時針插置。東面的11面旗幟分別是:塞爾維亞、俄國、法國、比利時、大英帝國(包含加拿大、澳洲、紐西來、南非、紐芬蘭以及印度)、蒙地內哥羅、日本、葡萄牙、義大利、羅馬尼亞和希臘。
再來我們看看西面,奇怪,這裡怎麼會有一支從來沒看過的國旗勒?
這是五色旗,是中華民國建國之初執政的南京臨時政府和北洋政府所採用的國旗,旗面按順序為紅、黃、藍、白、黑的五色橫條,分別代表漢、滿、蒙、回、藏五族。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北洋政府軍閥段祺瑞在1917年8月14日對德奧宣戰,是以成為參戰國一員。
※在中華民國建國之初的南京臨時政府,也是使用五色旗做為國旗。
從第十二個參戰國美國開始,接下來參戰的國家依序是、巴拿馬、古巴、暹羅(泰國)、賴比瑞亞、中國、巴西、瓜地馬拉、尼加拉瓜、海地和宏都拉斯
這是一個1915年展廳
1915年是影響全世界重要的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是第一個真正的全球性戰爭。從歐洲開始,然後延伸到非洲、亞洲然到近東。歐洲列強動員散布在世界各地的殖民地和海外聯邦,來自東南亞、印度、非洲和加勒比海的士兵和勞工被送往歐洲和近東戰場。英國的海外聯邦加拿大、澳洲、紐西蘭以及南非更是扮演決定性的角色。這個展廳展示各式各樣參戰國和中立國的軍事、政治、經濟以及社會力量,人民的臉孔、行動、聲音以及物品。 歐洲的工廠將生產導向軍需工業中斷了全球的經濟。為了打這場戰爭,歐洲各國大量舉債來製造武器、軍火和必須裝備。制服和糧食更是不可或缺。美國在此時(1915年)仍保持政治中立,不想被捲入歐戰中,同時向同盟國和鞋約國販賣物資
1915年10月,同盟國在巴爾幹地區的戰況有顯著的成長,塞爾維亞(Serbia)的軍隊節節敗退。同盟國軍隊越過了多瑙河,並在幾天之內就佔領了貝爾格勒(Belgrade)
鄂圖曼土耳其加入同盟國陣營後,在高加索地區和俄國作戰,並在巴勒斯坦和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和英國作戰。鄂圖曼帝國的參戰,切斷了俄羅斯從黑海進入地中海的達達尼爾海峽(Dardanelles),使得俄國海軍無法從黑海進入地中海。協約國陣營為了打通這條通道,計畫在土耳其的加里波利(Gallipoli)登陸,欲攻占伊斯坦堡打通黑海到地中海的通路。這場戰役原本是一場正確的決定,卻因為一些錯誤的判斷再加上土耳其將領凱末爾(後來的土耳其國父)帶領土軍頑強地抗下而沒有讓協約國達成目的。
這場加里波利之戰(Battle of Gallipoli),又稱達達尼爾戰役(Dardanelles Champagne)是一戰中最著名的戰役之一,也是最大規模的海上登陸作戰,雙方死傷人數加起來超過30萬。
加里波利(Gallipoli)也翻譯作蓋利博盧。
延伸閱讀:Day6 恰納卡雷-特洛伊(Troy)-蓋利博盧半島(Gelibolu Yarimadasi)-恰納卡雷
一戰中的歐洲中立國主要有三個:瑞士、西班牙和荷蘭。
當1915年意大利加入作戰後,瑞士被交戰國包圍著。作為難民營和戰俘交換的土地,瑞士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成立了國際戰俘局,約有20萬名被關押者得以在交戰各方間交換,獲釋並返回祖國。雖然是中立國,瑞士仍保有自己的國防軍,但這不代表著會威脅到他的鄰國。瑞士採徵兵制,凡是20歲到48歲的男性都要接受徵召,在1915年,瑞士約有20萬的軍隊。
另外,西班牙雖然保持中立不參與戰爭,卻是一戰中的重要軍火供應商。1915年時,西班牙的軍火製造商,尤其是位在西班牙北部埃瓦爾地區(Eibar region)的商人成為主要的武器供應商,尤其是手槍和左輪手槍。法國、義大利和英國向西班牙大量購買武器。最熱門的手槍當屬7.65毫米的Colt 1903 Pocket Auto,他以各式各樣的名稱賣到作戰國,包含盧西塔尼亞(Lusitania)這個名字。
荷蘭也在一戰中從頭到尾保持中立,但由於接近主要戰場,荷蘭也受到很大的影響。包含經濟和港口防禦計畫等。作為率先被侵略的比利時的鄰國,成千上萬的比利時難民逃到荷蘭尋求保護。
西班牙埃瓦爾地區製造了大量的武器,尤其是手槍和左輪手槍。
即便在1915年時美國仍保持中立,但其實美國仍持續在支持著協約國。在1915年時,即便很多人並不支持出兵支援協約國,開戰的準備行動在普拉茲堡(Plattsburgh)的作戰訓練營已經默默啟動。
亨利福特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第一年時即以和平主義的立場而廣為人知。他曾經在1915年12月時以非官方的身份到英國執行和平任務,最後以失敗告終。回國以後他說:「我沒能促成和平但我在挪威聽到了一個消息:俄羅斯將即將成為一個龐大的牽引機市場。」下面這張卡通漫畫詼諧地描繪亨利福特在1915年底出使非官方的和平任務
P.A. Smithe是一個外科醫師,參與美國紅十字會,從1914年11月到次年8月在奧地利維也納執行救援任務。但他是個堅定的同盟國支持者,在他寄給他妻兒的家書中可以看到他對同盟國的狂熱和敬佩。
其他戰線的部分:
美索不達米亞(Mesopotamia):1915年,英國軍隊(大部份由印度人組成)越過底格里斯河(Tigris River)攻擊巴格達。鄂圖曼土耳其軍隊在庫特(Kut-el Amara)包圍並擊敗英軍。
非洲戰線:1915年7月,南非的軍隊在英國船隻的支援下,控制了西南非洲(今日的納米比亞)。而在德屬東非(後來的坦干伊加)則在指揮官保羅·馮·萊托-福爾貝克將軍(General Paul von Lettow-Vorbeck)的領導下頑強堅守著。協約國的軍隊,包含英國、印度、奈及利亞以及南非軍隊控制了沿海的重要城鎮,使得萊托-福爾貝克將軍的軍隊只能移往內陸。
東亞與太平洋戰線:日本在1914年8月23日向德國宣戰。日本軍隊隨後佔領了德國控制的馬紹爾群島(Marshall Islands)、馬里亞納群島(Mariana Islands)和加羅林群島(the Carolines)。日軍同時也佔領了原本由德國租借的山東青島。澳大利亞的軍隊則在英國海軍的掩護下,控制了德屬的新幾內亞(German New Guinea)
非洲籍的軍隊行軍
當西線已經陷入膠著,德軍在東線卻有相當大的斬獲。面對400萬的俄國大軍,同盟國的德奧聯軍只有250萬人。雖然以寡擊眾,德奧聯軍在裝備、訓練和指揮領導都比俄國要來得好,因此得以將戰線推向俄國的領土。在1915年時,德國已經征服了大部分的波蘭,準備往波羅的海和烏克蘭的方向進軍。
醫務兵
在開戰前,義大利原本是屬於三國同盟的一份子,但在開戰後隨即宣佈中立。而英法兩國為了引誘義大利參戰,在一場秘密條約中,英法兩國承諾若協約國獲勝,義大利將可從奧匈帝國手中,取回歷史上原本屬於義大利的領土(阜姆Fiume和達爾馬提亞)。義大利因此在1915年5月&oq=在開戰前,義大利原本是屬於三國同盟的一份子,但在開戰後隨即宣佈中立。而英法兩國為了引誘義大利參戰,在一場秘密條約(1915年倫敦條約)中,英法兩國承諾若協約國獲勝,義大利將可從奧匈帝國手中,取回歷史上原本屬於義大利的領土(阜姆Fiume和達爾馬提亞)。義大利因此在1915年5月23日向奧匈帝國宣戰。
義大利軍人的肖像
另外,毒氣的使用也是在一戰中相當不人道的武器。1915年1月,一名德軍第126步兵團軍人Otto Hahn說:「有人跟我說,西線的戰事已經陷入膠著,唯一的出路是使用新的武器。其中一種選擇是使用毒氣,尤其是氯氣,從上風處釋放,吹向敵人。因為這違反海牙公約(Hague Convention)所以我拒絕了,但他跟我說法國人已經開始使用,雖然將毒器裝在來福槍的火藥裡射擊並沒有太大的效果。
防毒面具
展廳的周圍上展示著一系列René Georges Hermann-Paul的插畫。他是一名法國的藝術家,從1880年代開啟職業生涯,善於用圖像描繪戰爭時期的人事物。這個系列的插畫,從1914年義大利動員進入戰爭開始,從雄偉的大教堂被毀壞到軍需工業的興起,描繪這戰爭的始末。
一月壕溝(法語Janvier Tranchees)
現在,西線的戰事是壕溝戰,法國的士兵也是風景的一部分。
二月潛艇(février sous-marin)
德國警告所有中立國在英國海域的船隻"可能會在沒有警告船員和乘客的情況下被摧毀"
三月達達尼爾海峽(Dardanelles)
要控制達達尼爾海峽(黑海通往地中海的水道),登陸作戰是必須的
四月喀爾巴阡山脈(Carpathes)
俄國在東線進攻喀爾巴阡山脈
五月義大利參戰
六月彈殼(Juin Obus)
軍火工業是動員後的社會象徵
七月休戰(Juillet Permissionnaires)
八月Nicolas Nicolaievitch
俄國將軍Nicolas Nicolaievitch宣告要將18世紀以來被瓜分的波蘭重新在俄國的保護下統一
九月約瑟夫(Septembr Joffre)
法國將軍約瑟夫在9月23日說“共和國的軍人們阿!你的銳氣會證明我們堅不可摧"
十月加利埃尼(Gallieni)
法國將軍約瑟夫·西蒙·加利埃尼(Joseph Simon Gallieni)被指派為法軍戰爭部長。他曾參與馬恩河戰役,抵擋住德軍的攻勢而保住巴黎,成為該戰役獲勝的關鍵之一。
十一月薩哈耶(Sarrail)
莫里斯·薩哈耶(Maurice Sarrail)將軍是法軍東線的指揮官
十二月亞歷山大(Alexandre)
塞爾維亞王子亞歷山大一世是塞爾維亞軍隊著名的總司令,他後來也成為南斯拉夫的第一任國王。
延伸閱讀:
參觀一戰博物館自然沒有像參觀奧斯維辛集中營那般沈重,不過總是再度提醒我這些歷史的教訓以及戰爭的可怕。踏出博物館的時候已經五點了,冬天的堪薩斯城天暗的早,夕陽已經西下只剩下一抹晚霞。
腳架揹來了,就該來拍個夜景
勁捷這支MM-A259腳架的最低拍攝高度可以達39公分,放在平台上高度剛剛好
把兩節中柱升上去最高也只有131公分是這支腳架最大的缺點。不過對以前用慣JOBY小章魚的我來說,131公分已經很高了^_^
我越來越覺得買這支腳架是蠻正確的選擇,因為他真的很穩。雖然25mm的管徑讓它的重量硬是高達1.43公斤,不過拎在手上其時還算順手不會太重。
也不太需要擔心他會倒
繞道自由紀念塔的後面(北邊)
天色暗得很快,堪薩斯城之夜降臨
聯合車站(Union Station)前,雖然燈火通明,但街上卻沒有太多行人。
曾經是相當繁忙的一個火車站,聯合車站(Union Station)從1914年開始營運,取代了1878年開幕的舊火車站。從開幕以後,旅客流量不斷地成長,在二次大戰結束後的1945年達到巔峰的一年67萬人次。在接下來的40年逐漸衰退,直到1985年關閉。
車站前有一個室外停車場,收費的方式很特別,是自己把錢塞進寫著停車格的小孔。1小時2鎂,4小時以內5鎂,超過4小時則是10鎂,但不能停過夜。
鈔票沒辦法完全塞進去??沒關係這裏有道具可以幫你塞
在關閉了11年後,1996年,公私營企業開始募款資助聯合車站的翻修,總共募集了2億5千萬美元。1999年,聯合車站以博物館、戲院、餐廳和商店的姿態重新開張。2002年,聯合車站在美鐵(Amtrak)開始提供大眾運輸服務後,再度啟用火車站的功能,成為密蘇里州第二繁忙的火車站。
裡面不像個車站,倒像是個當地人休閒的場所。除了進來取暖以外,這裡還有很多椅子可以坐。停下來拍拍照,休息一下。
聯合車站的平面圖。建築採T型設計,兩個入口分別在南側的兩邊。
我想每個小孩心中都很想要有一套這樣的火車吧.....
通往月台的候車亭在東南側入口進來後的正對面
休息夠以後,接下來前往威斯丁皇冠中心,隔著Main Street和W Pershing Rd.的十字路口對面。
這是Hallmark公司在皇冠中心區所建造的飯店和大型購物商場娛樂區
購物中心的對面有一座半露天溜冰場Crown Center Ice Terrace,大家正等著鏟雪車鏟完雪要進場溜冰呢
這樣也在滑雪??這個畫面看了其實頗令人感動的
商場的正式名稱叫做荷馬克遊客中心(Hallmark Visitors Center),一進到裡面就看到兩座用樂高堆起來的人偶
才剛過聖誕節,聖誕節的倒數計時器顯示還有357天......
原本我想要買雙鞋的(只帶了我的戰靴crocs實在不妥),但除了一樓的餐廳有開以外,二三樓的商店幾乎都是關的,還是改天再來吧!
回程我還是選擇用走的(既然要走就給他走完一天)。為了不走重複的路,回程我選擇先沿著聯合車站前的W Pershing Rd.向西走,然後轉向西南大道(Southwest Blvd.)向西南走,最後接到彩虹大道往南走回宿舍,路程一共2.9英里(4.7公里)。
這段路給人非常偏僻的感覺,有那種在走產業道路的感覺。
走到西南大道的轉角,嗅覺敏感的我立刻聞到酒味!這是大到釀酒廠(Boulevard Brewing)
雖然站在櫥窗外面,還是可以聞到從儲酒槽散發出來的啤酒味
西南大道就像一條沒有盡頭的大馬路,兩旁沒有什麼熱鬧的商店,除了呼嘯而過的車輛以外,幾乎沒有任何行人。
街頭塗鴉全世界都有
這是一個露天的24小時ATM。外觀看起來像個加油站。是說這樣不怕歹徒......
走了一個多小時才回到宿舍,這段路沒有什麼可看性,但今天大致上了解堪薩斯城的道路狀況了。
-----------------------------換日線 -----------------------------
由於一戰博物館的門票效期有兩天,第二天我就照第一天的行程再走一遍。這次我找了印度人Ankit一起去。
才剛走出宿舍不久,Ankit就接到電話:他的表親在堪薩斯城轉機,要來找他,所以不能跟我去了........
於是我們就先去醫院對面的Taco Bell吃個午餐
雖然我一直覺得Taco Bell的墨西哥食物不夠道地,不過今天點的這個Big Box其實還蠻好吃的
害我忍不住想拍一下這個taco
Ankit感到很抱歉,只能陪我吃個午餐
昨天走了超過10公里的路,加上前天晚上也走了7公里,小腿肌腱其實有點痠痛,所以今天決定來搭公車,反正一樣的路已經走過了。
是說在堪薩斯城搭公車還算簡單,像是39號公車就行駛在39街(39th street)
站牌旁邊通常會有貼時刻表(但不是每一站都有貼),六日和平日行駛的時間不一樣。車子來的還算準時。
如果站牌旁邊沒有貼公車時刻表的話,用Google map導航上的行駛時間基本上是正確的。
39號公車
堪薩斯城的公車搭乘一次是1.5塊美金,上車付錢,兩個小時內轉乘都有效記得把票留著(下圖左,上面有打印購票時間)。多付的錢不會找,但是會給一張儲值卡(下圖右),多餘的錢就記在裡面,沒有效期隨時可用。像我一次付了兩張一塊美金的鈔票,就會打印一張0.5美元的儲值卡給我。
車上售票的機器:右下方的是插入紙鈔和投入硬幣的地方。右上方則是刷卡處,在兩小時內搭車的話可以持車票在右上角刷卡上車。左上角則是刷儲值卡的地方,如果餘額不足還要補投錢,餘額超過的話,剩下的餘額會打印在儲值卡上。
我搭乘39號公車沿著西39街往東走,在Main Street下車。
Main Street上有很多M的標誌,往北看去就可以看到很多高樓大廈的電力燈光區(Power and Light District)。
行駛在Main Street上的公車叫做MAX
沿著Main Street,遠遠就看到一戰博物館的自由紀念塔
我搭MAX到荷馬克遊客中心(Hallmark Visitors Center)前下車,白天和晚上的皇冠中心廣場(Crown Center Square)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景色
因為怕晚上商店又打烊,決定先把買鞋的事情解決再去一戰博物館
Hello兩位樂高玩偶又見面了
雖然是星期日,不過下午商店都還開著
二樓有一間玩具店TOY time,本來沒有打算進去的,但是.......
在玩具店外面的櫥窗上看到了這個。客倌們有沒有看到亮點啊??
沒錯,是台灣⋯⋯的4D拼圖!
101、金瓜石博物館、中正紀念堂和故宮都有了!
雖然一套要45鎂,不過回國前一定要來把它帶走!
從荷馬克遊客中心俯瞰皇冠中心廣場
荷馬克遊客中心一路跨過了Grand Boulevard,對面是樂高世界(Legoland)還有水族館。
樂高世界的旁邊有一間樂高的零售專賣店
樂高真是個老少咸宜的玩具,來逛的大人也很多。
連圍欄的基座都填滿了樂高積木
回到荷馬克遊客中心的商場
這裏的商店數量無法跟Outlet或是台灣的百貨公司相比,好不容易買了一雙可以保暖和運動的鞋子,卻一點折扣也沒有T_T
超了捷徑直接到了聯合車站的斜對面
和昨天的路線剛好相反,今天從一戰博物館後面(北面)的自由紀念碑過去一戰博物館
美國遠征軍(A.E.F.)的總司令約翰·約瑟夫·潘興(John J. Pershing)題詞:那些在國家深陷戰爭危機時奮不顧身接受徵召的人們證明了他們永恆的忠誠與努力
二度參觀博物館的部分已經全部合併到上面去了。第二天離開博物館的時候也是傍晚的五點打烊時間
明天就要開始到醫院見習,今晚還是不要太衝比較好,乖乖回宿舍趕快洗洗睡。聯合車站前面可以搭乘走百老匯大道(Broadway Blvd.)的47號公車
週日的班次比較密集,要到5點51分才有車子。所以再走進聯合車站避寒一下。
聯合車站的東南角有一隻電梯
電梯旁有一條「密道」可以通往皇冠中心,從裡面走可以一路通往威斯丁皇冠中心飯店以及荷馬克遊客中心,這樣全程都不用在寒冷的室外走動
搭電梯上三樓,可以從高處俯瞰聯合車站
西南角也有一隻電梯。旁邊還有一個郵局
郵局的營業時間是週一到週五的早上七點半到下午六點,以及週六的早上八點半到下午三點半,星期日則沒有營業。
雖然47號公車並不是一般走在47號街的概念,不過車頭跑馬燈上也寫著百老匯(Broadway)
在百老匯和西39街的交叉口下車,準備換乘39號公車。在這裡我發現了這間Jimmy John's
趁著等車的15分鐘,我跑進了這家店晃一晃,發現裡面賣的東西都是類似Subway的潛艇堡
想說利用這段時間趕快吃晚餐可以節省時間,所以我點了一個未稅價6.55鎂的Italian Beef
這個份量看起來有點少,看起來也沒有特別美味感覺的潛艇堡居然出乎意料的好吃!雖然稅後高達7塊多美金和這個大小比起來實在是有點貴,但他好吃的程度絕對會讓我再來吃一次。我雖然不是什麼美食專家,也不擅長用文字來寫出厲害的食記,但我想能夠讓我在稍微有點貴的潛艇堡下了想要再吃一次的結論,他絕對讓我Highly recommened!!
最後,我搭上往西行駛的39號公車。值得一提的是:公車上有免費的wifi!!
趁著初到堪薩斯城的幾天小假期稍微逛了一下這個城市,發現他的可看之處其實還不少。一個月其實很快就會過去,我得把握見習之餘的時間,好好看看這個地方(雖然外面真的很冷.....)
0 則留言:
張貼留言